词条 | 笠泽丛书 |
释义 | 笠泽丛书 唐代诗文别集。陆龟蒙撰。据其《自序》说,此书是作者于乾符六年(879)春,卧病于笠泽之滨时手自编定;“丛书者,丛脞之书也。丛脞犹细碎也。”《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作3卷。《郡斋读书志》作4卷。《直斋书录解题》也作4卷,但多补遗1卷。并记:“为甲乙丙丁诗文杂编,政和中朱衮刻之吴江,末有四赋,用蜀本增入。”所谓蜀本,即元符三年(1100)樊开题序的刻本,7卷,系《笠泽丛书》的最早刻本。其次才是吴江朱衮刻本。2本卷帙虽不同,但篇目却相近。到南宋宝祐五年(1257),叶茵编的《甫里先生文集》问世,《笠泽丛书》几乎芜没不闻。直到元至元五年(1339),陆龟蒙的裔孙陆德源才又重刻,4卷,补遗1卷。并在《题记》中说:“此编又谓之《笠泽丛书》者,盖以丛脞细碎,多补遗残编。然起甲迄丁,篇什不满百,定犹有待后欤?”《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前有樊开序,第5卷补遗收有补遗诗,陆龟蒙传,朱衮后序,续补遗赋4首及陆德原跋等。但由于明代所流行者为《甫里先生文集》,所以《笠泽丛书》的宋元旧刊本很难见到,各藏书家所藏多为传抄本。其中最著名者为拜经楼藏的吴骞校本,7卷、补遗1卷。属蜀本系统。到清代,考据之学兴起,新本叠出,计有雍正九年(1731)江都陆钟辉覆刻元至元本,4卷,补遗1卷;乾隆中刻本,也是覆元至元本;嘉庆二十四年(1819)许梿刻本(古韵阁刊本),7卷、补遗1卷,附考1卷(其校勘受原拜经楼藏的吴骞校本的影响,被称是《笠泽丛书》至足至精之本);光绪年间姚觐元大叠山房重雕陆本等。 秦绍培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40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