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布都热依木·尼扎里 |
释义 | 阿布都热依木·尼扎里1770—1848 古代维吾尔族诗人。又译“阿不都热依木·那扎尔(纳扎尔)”。生于新疆喀什布拉克巴希村的手艺人家庭。初入宗教学堂完成启蒙教育,后入喀什市的高等学府“罕勒克经学院”研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及其文学典籍,受到波斯文学名家萨迪、加米以及中亚双语文学大师纳瓦依等人的极大影响,并开始文学创作生涯,同时成为蜚声一时的书法大家。1830年以60岁高龄受任于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祖呼尔丁,担任首席秘书,领有5人的秘书室,直至谢世。自1835年始,独自创作和与他人合作陆续写出了一批著名的长诗。1838年应吐鲁番王艾甫里敦召请,赴鲁克沁居留数年。后返回故里,于78岁时卒于喀什。传世之作主要保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手抄本《爱情长诗集》(1835—1838)中,编号为009,书名系收藏者所加。诗集收入长诗25部,共48000行。经专家鉴定,其中《序诗》、《帕尔哈德与希琳》、《莱丽与麦吉侬》、《麦合宗与古丽尼莎》、《热碧雅与赛丁》为尼扎里所著;《四个游方僧》为尼扎里与孜亚依合著;其余作品均为他人所著。1842年(一说1839年),诗人应祖呼尔丁之命著韵散相间的哲理文学作品《救生的食粮》采用正反两个人物形象对话的形式,通过88个提问和92个解答,反映了作者的社会伦理思想。其抒情长诗大都移植中亚文学传统题材,热烈讴歌真挚的爱情,歌颂正义,鞭笞暴政和封建礼教,充分反映出人民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其中尤以取材于本地事件的《热碧雅与赛丁》最为引人注目,堪称19世纪维吾尔族文学中现实主义代表作。新疆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过尼扎里所著抒情长诗的若干维吾尔文单行本,如《帕尔哈德与希琳》、《热碧雅与赛丁》等。1985年,民族出版社将《爱情长诗集》中《序诗》及另4部长诗原文结集为《尼扎里长诗集》,于北京出版。其中《莱丽与麦吉侬》、《帕尔哈德与希琳》、《热碧雅与赛丁》等作品的汉译文见《阿不都热依木·那扎里爱情故事诗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作品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等书。 刘宾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373-337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