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河 |
释义 | 小河 现代新诗。周作人作。初载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2号。初收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6月版,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徐玉诺、郭绍虞、叶绍钧、刘延陵、郑振铎等8人新诗合集《雪朝》,又收入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11月版《过去的生命》。《小河》是周作人发表的第一首新诗,也是中国新诗坛出现最早的一首长诗,共58行,初发表时有小序。作品描写一条稳稳的向前流动的小河,两岸“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一个农夫”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石堰。河水被堰拦着,“只在堰前乱转”。堰外田里的稻,田边的桑,受过小河的润泽,领略过小河的风姿,都愿小河能够放出,仍然稳稳向前流动,使两岸变成一片绵绣,眼下却忧虑小河冲决而出,淹没稻田,带倒桑树。田里的草和蛤蟆也都在叹气。小河“终年挣扎”,仍冲不破坚固的石堰。“筑堰的人,不知到那里去了”。作者以小河的遭际象征自由被遏制、个性被束缚的痛苦,以及由此导致的危害,意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与抗争。《小河》在形式上体现了诗体解放的特点。作者在初刊小序中说:这诗与“法国波特来尔(Baudelaire)提倡起来的散文诗,略略相象,不过他是用散文格式,现在却一行一行的分写了。内容大致仿那欧洲的俗歌;俗歌本来最要叶韵,现在却无韵。”仿西方诗体并不拘泥,不分节,不强求押韵,一气呵成,又十分注重音节的和谐,在冲淡自然的笔调里蕴含着浓郁的诗意。《小河》发表后颇得好评。胡适说:“这首诗是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那样细密的观察,那样曲折的理想,决不是那旧式的诗体词调所能表达得出的”(《谈新诗》)。茅盾在《论初期白话诗》一文中,也对《小河》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胡钢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7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