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鲁迅风”杂文的论争 |
释义 | “鲁迅风”杂文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1938年前后,以上海“孤岛”文坛为中心,围绕着如何估价鲁迅杂文的价值和继承鲁迅杂文战斗传统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1937年纪念鲁迅逝世1周年前后,鲁迅杂文的研究普遍引起重视。冯雪峰、徐懋庸等人著文,从社会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质上充分肯定了鲁迅杂文的巨大价值。与此同时,毕树棠、苏雪林等人则著文,认为鲁迅由写小说转到散文是“一步一步的往后退”(毕树棠《鲁迅的散文》),“鲁迅到上海后,年老力衰,江郎才尽”(苏雪林《论鲁迅的杂感文》),力图贬低乃至否定鲁迅杂文的意义。对此,进步文化界郭沫若、李何林、唐弢等先后撰文批驳,一时间,研究鲁迅杂文的文章大量涌现。1938年10月19日,巴人在《申报·自由淡》上发表《超越鲁迅——为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而作》一文,提出要学习、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战斗传统。同时,主编《译报·大家谈》的阿英也发表了纪念文章《守成与发展》,认为鲁迅杂文有其弱点,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今天,讽刺时代已过去了,要创造新时代的杂文;并批评《文汇报·世纪风》的一些作者不该写“鲁迅风”式的杂文。由此,导致革命文艺工作者之间关于“鲁迅风”杂文的论争。巴人等强调鲁迅杂文战斗性的一面,阿英等则强调形势的变化,反对“模仿鲁迅”。先后有一批作家卷入了这场论争。稍后,进步文化界希望早日消除分歧,团结对敌,于是由《译报》钱纳水出面,邀集阿英、巴人等40余位文艺工作者,召开座淡会,沟通思想。1938年12月28日,《文汇报·世纪风》上发表了由应服群(林淡秋)、巴人、阿英等37人联合签署的《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意见》,宣告结束这场论争。这场论争总的倾向是肯定鲁迅杂文的伟人价值和继承鲁迅传统的重要性。1939年1月,由巴人、许广平等创办了以发表杂文为主的《鲁迅风》杂志,进一步继承并发扬鲁迅杂文的战斗风格。 陈瑞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79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