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左传 |
释义 | 左传 先秦史籍。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省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撰。左丘明,姓左,一说复姓左丘,《汉书·艺文志》谓其与孔子共观鲁史记,孔子作《春秋》,左丘明遂论本事而为之作传。《春秋》、《左传》原分2书,至晋杜预始附《左传》于《春秋》,遂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今人多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于《春秋》的史学著作,全书以《春秋》为纲,并仿其体例,按鲁君十二公的次序,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间的历史,共60卷,18万多字。是我国古代最早而又详细完备、叙事生动的编年史,同时也是文学成就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 《左传》的文学性首先在于其高超的叙事技巧。无论是头绪纷繁的复杂事件,还是密室谋划的小小场面,都能写得曲尽其致,生动传神。如鲁昭公元年“楚公子围设服离卫”一节。楚公子围在诸国使节面前“设服”(穿着君王的衣服)、“离卫”(陈列具有君王规格的仪仗),引起诸国使节的围观和议论。有些表面上对公子围的服饰加以赞美,骨子里是讽刺讥笑,对他的僭妄作法表示不满;有些则表示不加评论,持中立态度;而楚国副使伯州犁则加以辩护,又引来纷纷攻击。文章参差有致地记述了十数人七嘴八舌的议论对话,各人的声口语气犹如耳闻,达到了维妙维肖、随物赋形的程度。 《左传》尤善于叙写战争。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等,都是最出色的篇章。又如晋楚城濮之战,也写得极具特色。文章先以大量笔墨铺叙2国战前情势,写楚将子玉“刚而无礼”,以鞭人贯耳的惩罚手段训练士卒;而以晋主将郤穀好礼乐、敦诗书,君臣教民以礼、义、信、让为对照;又记晋方的外交活动,离间曹、卫,把宋、齐、秦3国拉到自己一边,又拘楚使宛春以激怒楚国,使其急于求战。然后写子玉挑战,语气骄矜轻率,而以晋文公谦挹谨恭的答辞为对照。至此,两国的大战已拉开帷幕。然而文章至此又腾出一笔,写晋文公登高观师,见“少长有礼”而曰可战。接着写两国正面交锋,以短短数十百字交代了过程和结果,曰“楚师败绩”。最后记述晋方胜后献俘于周襄王和襄王对晋文公的赏赐策命,表明战争的影响。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一有机构成,其中民心的支持和将士的素质最为重要,故详写两国战前的情势,尤其强调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对比,从而双方的胜败之征已昭然若揭,而战役的过程已无细叙之必要。且古代战场的实际交锋较为简单,如写得过多,易产生单调雷同之弊。最后写战争的影响,使整个叙述十分完整而又详略得当。 《左传》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的应对辞令方面。春秋各国互派使节,频繁往来,外交辞令特别发达。书中如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齐师”、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成公三年“知䓨对楚王问”等部分,所记辞令莫不委婉有致,曲尽其意,读之使人不忍释卷。《左传》在遣词造句上也达到很高成就,刘熙载即谓“若论字句之精严,则左公尤推独步”(《艺概》),如“多行不义必自毙”、“不顾而唾”、“室如悬磬,野无青草”等语,莫不脍炙人口,有些则成为后世熟语。 在文学批评上,《左传》是“诗本事”批评方法的滥觞。如隐公三年“卫人所赋《硕人》”节,记述了《硕人》一诗所由作的事实背景,对理解该诗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一依本事解诗的方法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导致了《本事诗》、《唐诗纪事》一类书的产生。 《左传》的注本,以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最通行。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亦很实用,沈玉成据杨氏注本作《左传译文》,值得参考。 吴先宁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41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