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选学2
释义
文选学2

隋唐以来从文献和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文选》所作大量研究而形成的专题学科。唐宋以诗赋取士,《文选》为士人必读之书。隋唐以来,学者文人对《文选》从各种角度作研究的专著,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即有90种左右,其他散见于文籍、笔记和诗话中的有关考据、训诂和评论更难计数。其成果大致分为训诂考据、摘录辞章、增广续补3类,以第一类的著作为最多、最有价值。

研究《文选》最早的著作是隋代萧该《文选音义》。稍后,又有唐初曹宪《文选音义》。“文选学”之名即始见于《旧唐书·儒学》中的《曹宪传》。上述两书都已亡佚。现存最早而影响最大的注本为唐高宗时代李善的《文选注》。李善学识渊博,号称“书簏”,注释《文选》用力至勤,引书达1700种。注释偏重说明语源及典故,引证赅博,体例谨严。凡作品有旧注可采者,取旧注入书。但全书注释略于文义。此书的重要性在于代表当时的研究水平,同时注中引用的大量原始材料都已亡佚,后世学者往往以之为考证、辑佚的渊薮。

《五臣注文选》为至今流传的另一种唐人注本,五臣指唐玄宗时代的李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等5人。组织者吕延祚以为李善注繁缛而不疏通文义,因此请上述5人重新注释。五臣学力远不及李善,书中荒陋错误之处极多,为后世许多学者所指责。《四库全书总目》在概括叙述前人的批评后指出:“然其疏通文义,亦间有可采。唐人著作,传世已稀,不必竟废之也”,不失为比较公允的见解。李善注及五臣注问世后,宋人合刊行世,世称“六臣注”。

宋、元、明三代,于《文选》注释考据成绩不大,有关专著多为摘录排比典故辞语,如《文选双字类要》、《文选类林》。比较认真的研究成果,则散见于笔记、诗话中。元代著作不多,以刘履《选诗补注》较有参考价值。明人治选学的成绩更为聊落,仅张凤翼《文选纂注》杂采前人众说,稍有可取。

清代朴学大兴,学者于集部用力最勤者,即为《文选》,专著甚多。在校勘、音韵、训诂、考订各方面均取得空前成绩。代表性著作,如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8卷,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补》1卷,就《文选》的各种问题,分门别类加以叙述讨论。胡克家《文选考异》以宋淳熙年间尤袤所刻李善注《文选》为底本,据宋吴郡袁氏,茶陵陈氏刻六臣本以校异同,尊李善而弃五臣。张云璈《选学胶言》20卷、梁章钜《文选旁证》46卷、朱珔《文选集释》14卷、胡绍瑛《文选笺证》30卷、许巽行《文选笔记》8卷,从音韵、考订、训诂等不同方面对李注进行补正发明。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关于《文选》的5卷、于光华《文选集评》15卷,重在文义的评论。近代用力较勤的著作则有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8卷及骆鸿凯《文选学》。

《文选》早在唐代传入日本。对《文选》的研究以冈田正之和佐久杰所译《文选》的出版为滥觞。京都大学影印《文选集注》促进了研究工作的开展。日本学者在基础资料的整理及对有关内容的研究上都取得丰富成果。近年来,欧美学者在《文选》研究上取得一定成绩,大陆及港台学者的研究也有所深入。1988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所印《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32篇,可以大体窥见近年研究成果的概况。

沈玉成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3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1: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