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哭诉
释义
哭诉

现代长诗。蒋光慈著。上海春野书店1928年3月出版,为“太阳小丛书”第4种。这首长诗写于1927年10月16日,共6节43段177行。每行20字左右,除第5段外,其余均4行为1段。诗人在后记中述说了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经历、心情和本诗的特点。他说:“我自小就具着一副不安分的,倔强的,也可以说有几分浪漫的性格。我不满意于我周遭的生活,同时我又渴求自由与光明”。革命的失败使他悲愤,但没有“失望或衰颓的情绪”;本诗就是为了发泄其“满腔牢骚,一腔悲愤”。又说:“我知道我的诗同我自己本身一样,太政治化了,太社会化了。”这是暴风雨的时代“所给与我的使命”,无法避免。因此,这部长诗可以说是诗人生平和思想的自叙传。他写给母亲,也是写给祖国。他向母亲哭诉社会的黑暗,人心的残酷,孩儿的倔强、奋斗和吃苦。诗人认莫斯科为“亲爱的乳娘”,“第二故乡”,然而军阀统治下的悲哀的祖国,却满目荒凉,如荆棘蓬曼的荒原,到处是炮火烽烟,鬼气森森。他说自己是一个生有傲骨的穷困的流浪诗人,但是“在别人面前示弱,乞怜、哀语,我心不甘愿”,“我只知道倔强,抵抗,悲愤,顽固,至死也不变。”“我恨不能跑到那高入云霄的昆仑山巅,/在那里做巨大的,如霹雳一般的狂喊;/我恨不能倾泻那浩荡无际的东海的洪波,/洗尽人类的羞辱,残忍,悲痛与污点。”痛苦使诗人发出激愤之声:“我几次投笔从军,将笔杆换为枪杆,/祖国已经要沦亡了,我还写什么无用的诗篇?/而今的诗人是废物了,强者应握有枪杆,/我应当勇敢地荷着武器与敌人相见于阵前”。作者珍视这首长诗。它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也隐约地流露了诗人的矛盾心态。

张大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82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