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瓜分惨祸预言记 |
释义 | 瓜分惨祸预言记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10回。假托“日本女士中江笃济藏本,中国男儿轩辕正裔译述”,实为郑权著。光绪二十九年(1903)独社初版铅印本。卷首有《例言》。 书叙有个明朝遗民隐士,预言清朝光绪末年,沙俄将侵占中国东北3省。其他列强以“利益均沾”为由,也纷纷伸出魔爪。于是俄、德、英、法、日等9国公使在北京举行会议,做出集体瓜分中国的决议:除将山西 一省留给满人居住外,中国的其余版图由上述9国均分,并向清政府发出照会,“限六日回复,三个月实行”。清政府不仅唯命是从,而且主动派兵充当洋兵的前驱,以弹压百姓。一般国民依然麻木不仁,醉生梦死。更有土匪乘机蜂起,肆意劫掠。唯独有一伙爱国志士心急如焚,奔走呼号,组织团练,成立自治会,试图力挽狂澜。其中以兴华爱国女士夏震欧、商州自立学堂校长曾群誉、尚水武备学堂教员仇弗陶、发州中学堂体育教员华永年所领导的爱国运动最为有声有色。经过与官兵、洋兵的激烈战斗,尚水、商州、发州先后失守,仇弗陶、曾群誉等人壮烈殉国。唯独有两块土地没有被瓜分。其一是夏震欧最早在兴华成立自治会,赶走县官,建立兴华邦共和国,并以西方民主国体为楷模,在短时间内建立了议院、中央各部、警察厅、图书馆、新式学堂等,使境内人人文明,面貌一新。从而赢得了各列强的赞赏和承认。其二是发州璇潭乡抢先附属兴华邦共和国,并采取措施使境内像兴华国一样文明,从而也避免了列强的瓜分。此外商州虽被英兵所占领,但英王佩服该州“人人宁死不肯投降”的爱国精神,故下令设立“中国商州县英国保护地”,允许该县“人民与英民平等,同受自由之福”。至于为国捐躯的烈士,则将他们的照片陈列在五洲各国的博物院,永垂不朽。 作者是革命党人,对国家的危亡忧心忡忡,对爱国志士的献身精神讴歌赞颂,对清政府的无耻卖国和列强的疯狂屠杀口诛笔伐,对同胞的麻木不仁痛心疾首,从而使作品充满了反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激情和爱国热忱,无疑是当时最进步的作品。可惜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缺乏认识,以致把它们美化成崇尚文明、只恨落后的天使。作品充当了作者革命思想的传声筒,故文学性较差。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636-163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