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艺学方法论问题
释义
文艺学方法论问题

当代文艺理论论文。陈涌著。初载《红旗》1986年第8期。作者在文章开篇提出,文艺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正确解决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本质和文艺作为反映生活的特有方式的特殊本质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现在出现了形形色色借口文艺的特殊性来排斥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被作出种种并不符合它的原貌的解释,实际上它是被歪曲、被漫画化了”。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作者对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等文章的观点提出了尖锐的不同见解。

本文由4部分组成。第 一部分针对刘再复在《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一文中所提出的近年来文学研究出现由侧重“外部规律”即文学与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转移到“内部规律”即文学本身的审美特点等这一观点进行驳论。作者认为,那种把文艺的特殊规律和它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割裂开来,孤立地进行研究,并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文学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美学原则说成是“外部规律”,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在实践上也会带来有害的后果。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 一文中所提出的人作为客观存在表现出“受动性”、人作为行动着的人表现出“能动性”的观点进行驳论。作者认为,人就是作为实践的主体客观存在着,无论是受动性还是能动性都是由实践着的人体现的,都是在实践中实现的,离开社会实践谈论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不是回到机械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就是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不存在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行动着的人”的主体性,不存在无条件的、可以无限扩张的主观能动性或主体性的“自我实现”。第三部分针对刘再复在《文学的反思和自我超越》一文中所提出的“对几十年来我们的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基本思维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和文学批评从30年代开始到现在形成了一种“大体上是庸俗的阶级斗争论和直观反映论的线式思维惯性”的观点进行驳论。作者认为,自有革命文艺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 一直是强大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鲁迅所作的卓有成效的斗争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文艺的健康发展。第四部分着重就刘再复关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文学的“外部规律”这一观点进行驳论。作者认为,这种观点只能导致“纯形式”、“纯美”、“纯艺术”的结论;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现实生活,对任何重大的文艺现象都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解释。文章结束时作者强调,现在确有少数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或“文学观念更新”的名义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弃置不顾,甚至加以贬斥,“这是一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国的命运问题”。

该文发表后,立即引起文艺界、学术界和海外文化界的强烈反响,使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出现热潮。王春元、洪永平、杨春时、孙绍振等发表文章对该文的观点提出不同见解。该文收入《当前文学主体性问题论争》(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和《文学主体性论争集(红旗出版社出版)等书中。

何火任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6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5: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