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 |
释义 |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 当代古典文学理论研究专著。 丘振声作。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初版。据作者《前言》指出,该书是一部读书札记的汇集,共辑录作者写的有关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札记100篇,按内容分组编排,计有文艺与政治,创作与生活,内容与形式,以及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技巧的运用,艺术语言的要求,文艺批评的原则,文艺样式的特点和作家艺术家的修养等,以期通过它们窥见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之一斑。其撰写体例为,先摘引一段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诗话、词话、小说评点著作、乐论、画论等著述中的精彩段落,继之介绍作者的生平、著述,所引段落的出处,其重点部分是广泛征引古今中外有关理论,对这段理论的内涵、意义作出较为精当、详细的分析。例如在内容与形式一组中,有一标题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下引唐人司空图《与极浦谈诗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作者先介绍司空图的简历、创作情况,及这段话所涉及的人物,继之对这段话包含的理论意义重点探讨。作者认为,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诗的含蓄问题,含蓄意味着浑厚与丰富,精炼和浓缩,以有限的形象反映无限的生活,表现深邃的思想,给人以联想和回味的广阔天地。这虽是所有种类的文艺作品的共同要求,但对诗来说尤为必要,所以历代诗人、诗论家都异口同声地从不同角度提出“诗贵含蓄”的主张。因此,作者又引钟嵘、杜甫、刘禹锡以及高尔基的有关言论,并与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二十四诗品》中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等相互印证,扼要介绍了中外历代文学家、理论家对这一问题的有关论述,并分析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方法。所以,该书既能透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精华所在,又可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借鉴。 旭初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833-83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