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气 |
释义 | 文气 古代文学理论概念。主要表达对文学家主观条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的认识。曹丕《典论·论文》讲:“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个“气”,指文学家天赋的气质、个性及与此相关联的情感、才能。汉代的《礼记·乐记》已把艺术创作范畴的“乐”和“气”联系起来讨论,提出了“乐气”的概念,这是“文气”说的重要理论根源。东汉以来的“元气”论者认为,人和天地万物都产生于“气”,这是“文气”说的哲学依据。曹丕认为,文学家先天具有的“气”是产生不同成就、不同风格的根本原因,并把这一观点运用于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风格论的基础。此后刘勰继承了曹丕的观点,《文心雕龙·体性》讲:“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较为深入地讨论了“气”与风格的关系,并以后天习染的意义弥补了曹丕“文气”说的不足。初唐史臣撰写的《周书》卷41称:“原夫文章之作,本乎情性”、“虽诗赋与奏议异轸,铭诔与书论殊途,而撮其指要,举其大抵,莫若以气为主,以文传意。”也继承了曹丕的“文气”说。另一类“文气”说的代表者是韩愈,他继承了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主张由儒学的修养而达到“气盛”,作用于文,“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为宜”(《答李翊书》)。苏辙在讲“文者,气之所行”的同时也认为“气可以养而致”(《上枢密韩太尉书》)。清代“桐城派”的散文理论中讲文中之“气”,也大体本于韩愈的说法。 王南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83-108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