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江派 |
释义 | 吴江派 明代戏曲流派。因这个流派的首领沈是吴江人,故名。沈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戏曲,而且有较鲜明、较系统的戏曲理论主张。从学于他或赞成他理论主张的甚多,吕天成在沈璟的评传中说:“红牙馆内,誊套数者百十章;属玉堂中,演传奇者十七种。顾盼而烟云满座,咳唾而珠玉在豪。运斤成风,乐府之匠石;游刃有余,词坛之庖丁。此道赖以中兴,吾党甘为北面。”其甘为北面的人员,沈自晋传奇《望湖亭》的第一出中的〔临江仙〕曾加以评赞:“词隐(沈璟)登坛标赤帜,休将玉茗(汤显祖)称尊。郁蓝(吕天成)继有槲园(叶宪祖)人,方诸(王骥德)能作律,龙子(冯梦龙)在多闻。香令(范文若)风流成绝调,幔亭(袁于令)彩笔生春,大荒(卜世臣)巧构更超群。鲰生何所似,颦笑得其神。”沈璟的朋友顾大典、侄儿沈自晋也是吴江派的成员。这么多的戏曲创作家和戏曲批评家的推波助澜,自然使吴江派在当时剧坛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沈璟的戏曲理论主张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注意声律;二是注意语言。他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严整南曲的词律,说明南曲的谱法。此谱所选的作品,也以合律合韵为准则。他在〔二郎神〕《词隐先生论曲》中曾说:“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顺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怎得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自心伤,萧萧白发,谁与共雌黄!”(见《博笑记》或《太霞新奏》)在戏曲语言上,他给王骥德信中提出“僻好本色”,也就是要运用民间俚语。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卷20所收〔桂花偏南枝〕一曲,沈璟评论说:“‘勤字’‘特故’,俱是词家本色字面,妙甚。时曲‘你做勤儿’与此同。”沈璟的戏曲理论主张有现实针对性和一定的合理性。明初以来的戏曲创作,有不少作品严重脱离舞台实践,以典雅、骈俪为宗,甚至达到无句不对、无语不典的程度,而沈璟当时提倡合律依腔和语言本色,无疑是对这种创作倾向的纠正。 但是,沈璟强调音律和本色也有欠妥之处。如他认为:“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成叶,是曲中之工巧。”(见《曲品》)音律形式实际上束缚了内容的表达。又如,他不分场合运用俚俗语言,“以鄙俚可笑为不施脂粉,以生梗雉率为出之天然”(凌濛初《谭曲杂札》),也不能有效地指导戏曲创作。因而,沈璟这些主张与汤显祖发生分歧是很自然的事情。汤显祖批评他“彼恶知曲意哉”,无疑是有识之见。王骥德认真总结沈璟与汤显祖之间的争论,所以他写出的《曲律》,比较持平、全面,成为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一部富有开创性的重要论著,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冯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91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