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泰来 |
释义 | 吴泰来1722—1788 清代诗人。字企晋,号竹屿。长洲(江苏苏州)人。早年以副贡生选为校官,以病免归。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南巡时,召试赐内阁中书,后乞病归。曾应毕沅邀请先后主讲关中、大梁书院。家中藏书丰富,其中颇多宋、元善本。一时学者名流如王鸣盛、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等均与之友善。 吴泰来才情明秀,意致萧闲,诗名在吴中地区与沈德潜并称。他的大部分诗作取法王士禛,具有清真古淡之美,如《虎山夜泊》写夜泊中,月白江寒的虎山景象,最后以“惟见打鱼人,隐隐烟中语”作结,具有含蓄不尽的神韵。《宿水竹居连日风雨偶赋短歌简黄芳亭赵升之》描写自己村居的环境,“平堤水涨野烟合,柳塘阴雨愁蒙蒙,林深无人掩茅屋,棐几湘帘净尘俗,幽禽隔竹一声号,芳草当阶几丛绿。”写得自然苍秀,幽雅传神。吴诗也有一些沉郁雄浑之作,展示了诗人兼擅众体的多样化风格,如《十八盘》写山形之高险:“天关郁嵯峨,风云日摩荡,仰穿但壁削,俯视惊莽”;《天井滩》写水势之壮阔:“五里闻滩声,惊雷聒晴昼”,“洪涛倾山来,万窍各奔凑。”均深雄奇险,跌宕有势。 吴泰来还擅长填词,除〔陌上花〕《燕泥》为咏物体之外,其他诸作如〔凤栖梧〕、〔洞仙歌〕《西池感旧》、〔卖花生〕《沪城旅思》、〔虞美人〕等,或写相思的凄凉、或叙怀人的春愁、或旅途伤别、或寒雨伤春,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词句,以小令凝炼的形式表达含蓄、微妙的思想感情,词境凄幽、词品哀艳。〔霓裳中序第一〕《西泠步月闻琵琶声》则把西泠夜色、琵琶声情与个人蹉跎失意的身世感慨相结合,寓格调于寄托之中。 吴泰来有诗集《砚山堂集》、《净名轩集》等,词集《昙花阁琴趣》2卷(又名《古香堂词》)。 马晓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93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