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区文艺运动 |
释义 | 苏区文艺运动 现代文学运动。1927年以来10年内战时期,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包括各个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其中以戏剧活动和革命歌谣活动为主。该运动开始于红军时期。1929年1月中国共产党红4军古田会议诀议,对宣传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和论述,加强了文艺宣传工作。1931年苏区成立了第1个专业文艺团体“八一剧团”。翌年工农剧社总社成立。1933年建立的蓝衫剧团(后改称苏维埃剧团),开办剧团训练班(后改为高尔基戏剧学校),培养了一批戏剧骨干,推动了苏区剧运的发展。1934年初,瞿秋白出任工农民主中央政府教育委员。他明确提出文艺为大众的主张,并颁布《苏维埃教育法规》,对各种文艺组织的方针、任务、对象等问题作了规定。还油印出版了他亲自编选并作序的戏剧集《号炮集》。在其它革命根据地,文艺活动也都受到重视。在苏区文艺运动中影响最广泛的是戏剧活动。据《江西文学运动概况》一文统计,在中央苏区创作和演出的剧作即达百余种,剧种有话剧、活报剧、歌剧、舞剧,以及民间的采茶戏、花鼓戏等。其中1929年出现的4幕话剧《年关斗争》,以较为曲折的情节,表现受尽压迫的农民在共产党教育下奋起反抗的故事,演出后较有反响。话剧《父与子》、《战斗的夏天》(李伯钊作)、《我——红军》(沙可夫作)等,也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苏区群众还创作了成千上万首革命歌谣,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革命歌谣选集》。通讯和报告文学也颇有成绩。《红色中华》报曾号召“创造中国工农大众的报告文学”,并开辟《赤焰》副刊,登载了不少反映苏区军民战斗生活的作品。1933年《红色中华》报还出版过《革命新诗》等新诗集。 苏区文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文艺的开端。它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张效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660-266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