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讲经文
释义
讲经文

唐五代时的讲唱文学的文体之一。自六朝以来,佛教以“唱导”、“转读”等方式宣扬教义。“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或杂序因缘,或旁引譬喻”(《高僧传》卷13)。使枯燥的讲经变得通俗有趣。“转读”为自印度传来的讲经方式,其特点是抑扬其声,以讽诵经文,“以哀婉为入神,用腾掷为轻举,致使淫音婉娈,娇弄颇繁”(《高僧传》卷14)。以悦耳动听的声腔吸引俗家听众,并逐渐发展为伎艺化的讲经。至隋唐时,仍沿袭此风并逐渐演变为新的讲经形式—俗讲。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载,会昌元年仅长安一地,一次就有7座寺院同时开讲,自“正月十五日起首,至二月十五日罢”,前后历时一个月。有名望的俗讲法师如文溆,赵璘《因话录》描述文溆俗讲盛况时云:“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朝野上下,风靡一时。惜其讲唱的底本,今已不传。敦煌石室保存下来的讲经文,正是佛教徒用大众化方式宣讲佛经的底本,就普及意义而言,它使往昔的讲经变成为听众所容易接受的讲解和歌赞,而这些歌赞又必须是为人们能歌能唱的曲调。讲经文一般由3部分组成:一是经文,在讲经之前,先把要讲的经文唱出来,叫作唱经,是由都讲担任的,古代讲经是这样,俗讲也如此。二是讲经,把唱出来的经文加以解释,或依据旧的注疏,或结合当时社会风尚、思想状况,以引起听众的兴趣,灌输更多的佛教思想,就形式与方法而言,仍袭用道安的科分方法,即把讲经分为序分、正宗、流通3部分,如《阿弥陀经讲经文》(P2931)唱出经题之后,接着就说“将释此经,且分三段:初乃序分,次则正宗,后乃流通”。三是唱词,包括新歌、旧曲和诗词,有五言诗、六言诗(或称为词)、七言诗和三三七言的俗曲,某些唱段上还注有“断”、“平”、“侧”、“平侧”等字样,表示有一定独特的唱法,这是讲经文里最重要部分,有了它才把讲经变成俗讲,才把佛经宣传大众化。所以,讲经文的体制和变文一样,都是散韵结合,说唱兼行,但是变文不引原经文,而讲经文则在讲说之前必须引原经文,然后逐段逐句或逐字地发挥演绎,故讲经文“讲说”开头往往标有“经云”、“经曰”,唱词未尾又以“催经”的套语作结。讲经文的内容都是依据佛经典籍宣扬佛法宏大,教义深邃和人生无常、皈依佛门的真谛、如《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P2931),《维摩诘经讲经文》(S3812等),《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P3808),《妙法莲华经讲经文》(P2305等),《父母恩重经讲经文》(P241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P2133)等。整理本见《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张锡厚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5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4: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