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明小史 |
释义 | 文明小史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0回,另“楔子”1回。南亭亭长(李伯元)著。初载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一日至三十一年七月(1903年5月29日至1905年7月)《绣像小说》(上海)第1期至56期,有插图。光绪三十二年(1906)商务印书馆(上海)铅印单行本,平装2册,作者改署“中国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并将原插图删去。 此书与作者的《官场现形记》一样,也是由许多长短不等的短篇故事蝉联而成,长者可达11回,短者仅占1回。因大多与“维新”有关,故以《文明小史》为书名。所涉及的地域相当广泛,计有湖南、湖北、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山东、南京、安徽、香港乃至日本、美洲。所写人物数十个,而重点在于晚清官吏、维新党和洋人。作者把官吏分为两种: 一种是假维新派,因对维新 一窍不通,以致笑话百出。他们患了“恐洋”症,一见洋人便吓得屁滚尿流,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犯下了许多丧权辱国的罪行;另一种则是真维新派,只是往往不得其法,且阻力太大,以致收效甚微。对于维新党,作者一律加以夸张的嘲笑,说他们根本不知“维新”为何物,他们的本事只有三样:一是满嘴新名词,二是洋装剪辫子,三是漫天说大话。作者对于洋人的态度却有点暖昧,有时写其蛮横无理,有时写其通情达理。其中写得最长最好的 一个故事,是头11回有关湖南永顺府的故事,仅以为例。湖广总督派遣某洋矿师到永顺府考察,住在某店内,店家无意打碎了洋矿师的一个茶碗,洋矿师本来并不在意。然而柳知府却以为非同小可,不仅逮捕了店家,而且把进行了一多半的武童生考试下令停止。武童生既对柳知府的媚外行为不满,又担心开矿会坏了风水,于是群起反对,不但要打洋矿师,而且围攻官府,吓得洋矿师落荒而逃。柳知府因镇压不力,被上司撤职。继任傅知府更是个昏官、贪官兼酷吏。下车伊始,不分青红皂白,不仅严厉镇压闹事的武童,就连十几名毫不相干的秀才也被抓了起来。而秀才们借了一个外国教士的势力,又安然无恙地被放了出来。傅知府为了搜刮民脂民膏,又巧设“城门捐”和“桥梁捐”,同样激起百姓的反抗,不得不停止。 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作者着重反映了晚清维新运动的情况,以及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他说:“据在下看起来,现在的光景,……大约离着那太阳要出、大雨要下的时候也就不远了。何以见得?你看这几年新政新学。早已闹得沸反盈天,也有办得好的,也有办得不好的;也有学得成的,也有学不成的。现在无论他好不好,到底先有人肯办;无论他成不成,到底先有人肯学;加以人心鼓舞,上下兴奋:这个风潮,不同那太阳要出,大雨要下的风潮一样么?”这样的思想,在作者的其他作品里是罕见的。他如群众对官府的公开反对,在晚清小说里也不多见。然而作者反对操之过急 ,主张循序渐进。“第 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使百姓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从而再一次说明作者是 一位改良主义者。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01-110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