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三国志
释义
三国志

纪传体史书。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史事,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 西晋陈寿撰。后世以《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举,称作“前四史”。

《三国志》的一个缺陷是只有纪、传而没有表、志,也许因为材料不足而没有撰写。纪传部分虽然文笔简洁,剪裁得当,但由于晋代很多资料后出,陈寿尚不及见到,所以史事上失于简略,时有脱漏。南朝宋裴松之因“上搜旧闻,旁摭遗逸”,为《三国志》作注。裴注体例,重在对史事的纠缪、评论,补缺和备异,增补了大量史料,引书在200种以上。这些书后来大都亡佚,赖裴注得以保存,故对三国史的研究,裴注与《三国志》具有同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国志》人物传记比不上《史记》的气势飞扬,神采奕奕,也比不上《汉书》的周详绵密,谨严明晰,但也还有许多人物写得颇为精采,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张昭等传,都以简洁的文笔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三国志》对文学的最大影响,是它所记载的人物故事, 一千多年来成了民间说唱、戏曲、小说的取材渊薮。唐李商隐《骄儿诗》就提到说书人形容张飞和邓艾的神色语态;苏轼《志林》亦载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闻刘备败辄愁苦,闻曹操败即开心。至于宋、金、元3代戏曲中关于三国故事的剧目,如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更是比比皆是。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题作“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意即为《三国志》的演化和铺展。小说实际上是以《三国志》的人物和史实作为基础和框架,进行大量艺术加工和典型概括而完成的。

自裴注之后,为《三国志》作注的还有清梁章钜《国志旁证》和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广泛吸收前人的校注成果,是目前通行的本子。选本有今人缪钺的《三国志选注》。

吴先宁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7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2 15: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