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洛阳伽蓝记
释义
洛阳伽蓝记

北魏散文体地理学著作。杨衒之撰。从书中序文和结语得知,洛阳兴建佛教寺塔是从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修筑白马寺开始的,到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2)才有佛寺42所。自从北魏迁都洛阳,寺庙陡然增加,最盛时多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为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北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复迁都邺城,洛阳从此日渐残破,仅“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前后盛衰,形成鲜明对比。对此,作者深致感喟,于是写下这部著作,虽是追述北魏王朝兴盛时洛阳佛寺建筑的壮丽,但实际上饱含着作者极其深沉的历史兴亡的感慨。本书显然具有着双重价值。首先,它为后人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关于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及北魏兴衰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次,作者在记述北魏末年重游乱后残破的洛阳时,首先引起他回忆和注意的是先前壮丽繁多的佛教寺塔。于是他缓慢而细微地游历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并以细腻动人的笔触追忆了洛阳昔日的繁华。例如写永宁寺“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通过听觉形象勾勒出洛阳寺庙的肃穆庄严的气派。此外,作者还写到许多贵族荒淫奢侈的生活。例如写到贵族聚居的寿丘里,本书记述了河间王拓跋琛的言行:“琛常语人云: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掖,画卯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通过这样的言行典型地勾画出当时鲜卑贵族们腐朽堕落的心理状态,十分生动传神。作为一部游记,本书每记一寺,还要附带记述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神话传说。通过这样细致的追述,以昔日的繁华奢糜映衬出今日的荒凉寂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具有着特别感人的艺术魅力。这是本书的文学价值所在。

本书有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和周祖谟的《洛阳伽蓝记校释》,颇简明扼要,可供参考。

跃进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524-452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22: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