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民众文学”问题的讨论
释义
“民众文学”问题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五四”运动后,西谛(郑振铎)等新文学工作者鉴于中国一般民众“仍旧未脱旧思想的支配”,对新文学态度淡漠,出现文学与民众脱节的现象,因而从1921年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文学句刊》、《小说月报》等报刊进行了一场关于“民众文学”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大家 一致认为,提倡民众文学是对有封建毒素的旧文学的 一种反拨,目的在于改造民众心理,净化民众灵魂,提高民众素质。如果“民众的思想基础,乃建筑在诲淫,诲盗、佞鬼神,养成奴隶性的小说曲本上面”,是“使人不寒而栗”的(许昂诺《民众文学的讨论》)。在如何理解民众文学的具体问题上,发生较大的分歧。朱自清在《民众文学谈清按》一文中认为,“所谓民众文学:一是‘民众化的文学’,二是‘为民众的文学’”。后来在《文学旬刊》开辟的《民众文学的讨论》专栏中,他又指出,“民众文学”“只能有后一种”,“因为照历来情形推测起来,文学实不能有全部民众化之一日”。俞平伯则“不承认有为民众的文学,而承认可以有民众化的文学”,因为“文学是根源于一种热烈的冲动,是无所为而然的,一有所为,无论为的是什么,都不算是文学”(《更正》)。一些人还认为,民众是包括各个方面的人士,因而“民众文学”要注重地方色彩,并在创造新的民众文学的同时,还要“删订旧有的民众文学”(许昂诺)。沈雁冰在复张侃信中认为,应提高民众的文学鉴赏力,不能“专以民众的鉴赏力为标准而降低文学的品格以就之”。撰文参加讨论的还有叶圣陶等人。

程仁章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747-174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7: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