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学究新谈
释义
学究新谈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36回。吴蒙著。初载光绪三十一年三月至三十二年三月(1905年4月至1906年4月)《绣像小说》(上海)第47期至72期,不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商务印书馆(上海)铅印单行足本,2册。

书叙清朝光绪年间,杭州府钱塘县有个穷酸秀才,名叫夏时中,他一面以教读𫘯口,一面渴望做官。结果一连教了30年私塾,一连考了13次乡试,无不名落孙山。不料朝廷废除科举,开办学堂。而夏时中除了八股文外一无所能,甚至不知道《史记》为何物。因此科举一废,不但打破了他的做官美梦,而且打碎了他的吃饭家伙。他走投无路,只好跳湖自尽,恰巧被他的表弟沈子圣所救。沈子圣是留美学生,在上海强华中学任西文总教习。于是出钱帮夏时中安顿家小,又带他到上海学习新学,然后担任小学国文教员,虽然洋相出尽,却也渐有名声,以致各校竞相下聘。而强华中学由于沈子圣出洋考察,学校渐趋混乱,以致众股东决定停办。幸亏爱国资本家华托辣斯出资购买该校,并请沈子圣续办,才使该校起死回生,越办越好。

本书的宗旨是提倡“教育救国”。作者认为,科举制度只能制造一心升官发财的“小人”和百无一能的“废人”。只有效法外国,普及新式学堂,以德育、智育、体育并重,才能造就“合格的国民”,抵御列强的瓜分,挽救祖国的危亡。因此作品围绕沈子圣和夏时中这两个中心人物,从正反两面描写了晚清的各种学校和各式人物。如妓女办学、戏子办学、国粹学堂、国语专修学堂、劝学协会等。有的办得很成功,有的办得一团糟;有的出于爱国之心,有的为了混碗饭吃,更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徒。可以说,在为数极少的晚清教育小说当中,它的内容是最充实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夏时中的一个梦境,进一步表现了他“教育救国”的理想:有那么一个“泰平乡”,居民百万,村庄10个,由公推的乡总管和村董事共同管理,土地则平均分配。由于普及了半牧半读的教育,全乡无一文盲,无不明理,以致“千金万银的放在路口,也没人拾取”。这里已不完全是农民式的乌托邦幻想,而是带有资产阶级议会制的色彩了,从而反映了作者是一个爱国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作家。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0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3: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