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新诗“有韵无韵”的讨论
释义
新诗“有韵无韵”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们主张冲破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创建自由体的白话新诗。社会上一些坚持“无韵者为文,有韵者为诗”的传统诗学观点的人,对他们的主张进行非难。章太炎曾认为诗当以“有韵无韵为界”(《答曹聚仁论白话诗》)。这种观点遭到许多新诗人的批驳。刘大白说:“中国人底评诗,向来侧重外形方面,象近人章炳麟氏有韵为诗,无韵非诗的说法,不但是极端的外形论者,而且可以说是唯韵论者。”(《中国评诗的内容论者》)茅盾的《驳反对白话诗者》一文中讽刺说:“如果我们只认形式是诗,那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便是极好的诗了!”指出了新诗有韵论者的形式主义的本质。郭沫若认为,“无韵者为文,有韵者为诗”的观点,是一种“皮相之见”;诗的本质,“不在乎脚韵的有无”,“有脚韵者可以为诗,而有脚韵者不必都是诗”,“诗可以有韵,而诗不必一定有韵”(《〈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

潘颂德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5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