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学改良刍议 |
释义 | 文学改良刍议 现代文学评论文。胡适作。发表于《新青年》1917年1月1 日第2卷第5号。这是胡适决心要“为大中华,造新文学”,因而,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为新文学鸣锣开道之作。该文对新文学提出八项要求: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究文法。四、不无病呻吟。五、务去烂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其主要论点:一、文学必须言之有物。所谓“物”,并非古代文以载道的“道”,而是应有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情感是文学的灵魂,文学必须有情感,才能感人,否则只是行尸走肉。感情必须真挚,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文学的思想指作者的见识和理想,文学因有高远的思想而有重大启迪性,思想也因有文学的价值而更能发挥作用。作者必须奋发有为,用高远的理想激励读者。二、文学是进化的。文学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今日的中国应创造今日的文学。当今只有白话小说才能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抗衡。因为白话小说不模仿古人,而是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写的是眼前景和胸中意。要彻底否定旧的文学观念和标准,推崇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中国文学正宗,认定白话文学是今后发展方向。三、文学语言要新鲜、自然、通顺。要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不用古代僵死的文字。语言要真实亲切地反映独自体验的生活内容。状物写意要确切。应用自己的语言,不滥用典故。要符合文法,不要刻意追求对仗。因辞而害意。文章所列八条,轻重不等。但其中推崇白话文学,强调要用当今活的语言等主张,改变了旧文学观,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文章刊登后,陈独秀即在下一期的《新青年》上发表更激进的《文学革命论》,指出:只有革命才能开发文明,文学革命酝酿已久,“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这是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出文学革命的重要论文。 冯志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2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