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孟子
释义
孟子

先秦儒家典籍。孟轲(公元前372—前289),战国邹人,是继孔子后建立了完整思想体系的儒学代表人物,《史记》本传称其未能见用当世,乃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立说。今《孟子》7篇,为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纂辑,内容皆孟轲言论及其与时人和门人的问答之语。

孟子以孔子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其学说亦承孔子仁、义、礼之统,又提出性善说作为补充,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气、存心等内心修养功夫,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说的本源。政治上,孟子主张“仁政”,要求恢复井田和世卿制度,又有“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生当战国百家争鸣时代,以驳斥异端、廓大孔子学说为己任。故广为论辩,以折百家。由此《孟子》之文,辩才无碍,雄健有力,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如《梁惠王》篇“齐桓晋文之事”章,问齐宣王之大欲,一连用了五、六个试探性的问句,颇露锋芒。又如同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章,先是层层设问,引人入彀,然后一举突进论述的核心,锐不可挡。《孟子》为文,亦如先秦其它各家论说散文,善用寓言、譬喻等来说理,但相比之下,《孟子》的譬喻和寓言用得较为集中,含义较为显豁,因此行文更为紧凑和明晰,有一气贯注的力量。孟子文章的这一总体特色,来源于作者“知言”和“养气”的功夫。他曾自述其长处为“知言”和“善养浩然之气”两方面。“养气”即加强自身意志和人格的修养;“知言”即审度客观情况,使言论具有针对性,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抓住齐宣王的心理进行分析,使对方也深感“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文学理论上,孟子提出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实之为美”等命题,成了后世长期探讨的问题。曹丕“文以气为主”说,韩愈“气盛言宜”说,直到清代桐城派的文气说,都与孟子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他的“知人论世”、说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观点,也长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批评。

《孟子》的注本极多,较重要的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汉赵岐《孟子章句》,宋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今人有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吴先宁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83-408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