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弗洛伊德学说与中国现代文学 |
释义 | 弗洛伊德学说与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思潮。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的学说和思想从本世纪20年代初开始,经由朱光潜、张东荪、高觉敷、章士钊、潘光旦等人的介绍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过多方面影响。弗洛伊德强调从作家内部、作家心理结构去解释文学的意义和本质,坚持认为性欲本能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文学是性本能的升华。这对强调表现性、主观性的郭沫若等人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和将艺术视为“苦闷的象征”的鲁迅的文艺思想,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启发过周作人、李长之、向培良等人,从生命本能和性欲经验等方面去探讨文学的基本问题。虽然中国没有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没有精神分析文艺美学流派,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为中国现代理论家们提供了一种深层心理学文艺学的方法。弗洛伊德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也表现在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史研究中。郭沫若曾率先使用精神分析观点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潘光旦、刘大杰等人也相继进行过这方面尝试,他们力图借助现代科学、现代意识重新读解文学历史。从20年代初开始,周作人、特别是赵景深等人还自觉地借助弗洛伊德学说来评论、阐释鲁迅、郁达夫、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弗洛伊德学说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集中于20和30年代。“五四”时期,鲁迅曾经有意识借助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小说创作,而受弗洛伊德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的则是郭沫若、郁达夫、许杰、黎锦明、向培良等具有浪漫风格的作家。这些影响助长了“五四”作家对性爱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和憧憬,强化了现代文学反封建、反传统的主题。弗洛伊德的影响在30年代则主要集中于施蛰存等从事实验小说创作的作家。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启示,他们的作品对人的心理世界有了更为复杂的体验、反省和感受,并在使叙事模式从情节化向心理化方向的转换作了许多新的探索。30年代以后,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意识形态环境的制约,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本土文化传统的束缚,弗洛伊德学说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日趋淡化。左翼文学界还对弗洛伊德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批判。因此,弗洛伊德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远不如它在西方所产生的影响那样广泛、持久和重要,但这种影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它与世界文化的联系,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尹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765-176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