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释义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现代文学社团。简称“左联”。1929年秋,中国共产党指派沈端先、冯乃超、冯雪峰等负责,与创造社、太阳社等团体和鲁迅等作家联系,共同商议联合起来成立一个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1930年3月2日左联正式成立,5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决定成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机构;通过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要点,还通过了创刊联盟机关杂志、与各革命团体发生密切关系、与国际左翼文艺团体建立联系等17项提案。左联理论纲领提出的口号是:“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斗争。”任务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稳定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拓荒者》第1卷第3期)左联的领导机构是执行委员会,委员先后有: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柔石、茅盾、丁玲、周文、楼适夷、以群、彭柏山、任白戈、胡风、艾芜、李辉英、汪金丁、王尧山、张天翼、杨枣、沙汀、夏征农、徐懋庸、王淑明、何家槐等。左联内部的党组织为党团,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钱杏邨、丁玲、周扬担任过党团书记。左联属左翼文化总同盟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 左联先后创办了不少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文艺讲座》、《巴尔底山》、《五一特刊》、《世界文化》、《前哨》——《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半月刊)、《文学月报》、《文学新地》、《每周文学》(《时事新报》副刊)等。北方左联分盟和广州、东京的左联分盟也各自创办了机关刊物。后来,由于国民党围剿紧迫,左联又以其成员个人的名义创办了一些刊物。 左联分小组进行活动。每逢纪念日和政治运动,左联都号召各小组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发表一些宣言。但左联的主要活动和成就在文学方面。左联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文学艺术的基本论述,左联不仅系统地加以介绍,并力求贯彻到自己的文学活动中去。左联曾有组织地在1930年、1932年、1934年先后开展了三次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讨论中贯彻了列宁关于文艺属于人民的指导思想。左联成员一面讨论一面实践,创作通俗文艺作品,在工人区开办学校,组织蓝衫剧团,组织读者座谈会,培养青年作家和文艺爱好者。左联培养了大批作家,在文学创作、文艺批评以及翻译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鲁迅的后期杂文,茅盾、丁玲、叶紫、张天翼、沙汀、艾芜等的小说,田汉、洪深等的剧作,蒲风等的诗歌,夏衍等的报告文学,周立波、曹靖华等的翻译,瞿秋白、冯雪峰、周扬、阳翰笙、钱杏邨、胡风的文艺批评,等等。 左联共存在了6年时间,成员发展到了几百人。1936年春,为了适应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左联自动解散。 李怀亮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83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