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
释义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现代文学社国。其前身为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1月,左翼剧团联盟改团体盟员为个人盟员,遂有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人有夏衍、田汉、阳翰笙、阿英、洪深等。剧联在1931年9月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指出在白色区域内,剧联应该“深入都市无产阶级的群众当中,争取本联盟独立表演,辅助工友表演或本联盟与工友联合表演三方式以领导无产阶级的演剧运动”。按此精神,剧联派出许多骨干成员,深入浦东、沪西一带的工厂,组织工人剧团,即蓝衣剧团,自编自演反映工人生活和现实斗争的剧目。剧联的中心剧团是大道剧社,由田汉实际负责,在学校和工人中开展戏剧活动。1932年该社停止活动后,剧联党团书记刘保罗在杭州组织五月花剧团,举行过三次公演,剧目有《一致》、《乱钟》、《SOS》等。8月,演出遭国民党军警破坏,刘保罗等三人被捕,剧团被迫停止活动,全体人员回到上海。在剧联指导下,又扩大为春秋剧社,成为1933年上海最活跃的剧团。这期间剧联所领导的戏剧运动蓬勃发展。上海救济东北难民游艺大会在“新世界”开幕,几十个业余的和学校的剧团参加演出,为时近一个月。剧联还联系并领导30多个学校剧团,组成上海学生剧团联合会。除进行“小剧场”运动和“工厂剧”活动外,还组织了一些剧团到外地和农村巡回演出。各种演出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左翼戏剧工作者和群众文艺积极分子,使他们成为革命戏剧运动的中坚力量。 剧联下设电影小组,具体负责电影工作。许多左翼戏剧工作者陆续加入到各电影制片公司,使中国电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35年,剧联组织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它由一些著名的话剧、电影演员组成,是剧联领导的第一个职业剧团,演出了许多中外优秀剧目。1936年春,剧联自动解散。剧联除上海总盟外,还先后在南通、北平、武汉、广州和南京成立分盟,在青岛、杭州、天津等地成立剧联小组。上海剧联总盟1932年曾刊行内部油印的不定期刊《戏剧通讯》。1932年2月公开发行《艺术新闻》周刊,共出4期。剧联成员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其中较成功的有田汉的《梅雨》、《回春之曲》,洪深的《五奎桥》,适夷的《SOS》,尤兢(于伶)的《太平年》和夏衍的《都会的一角》。 佚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83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