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康有为
释义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诗文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属广东)人。早年受业于广东名儒朱次琦,受到“济人经世”的思想影响。光绪五年(1879)游香港,以为西方人治国有法度。八年(1882)过上海,购置大量西方著作译本。十四年(1888)第一次上书朝廷,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建议,希望朝廷变法图强。从十六年(1890)至十九年(1893)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聚徒讲学,以今文经学阐发变法理论。十九年中举。二十一年(1895)与梁启超进京应试,愤《马关条约》之签订,联合600多举人(一说1300余人),领衔上书朝廷,提出“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同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与文廷式等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二十三年(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又赴京第五次上书清帝,提出“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二十四年(1898)应诏至总理衙门与李鸿章、翁同龢、荣禄谈变法事宜;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上《统筹全局折》。又组织保国会。受到光绪皇帝召见,与谭嗣同等一起促成了“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后仍然眷恋清室,反对民国。1917年清废帝溥仪复辟,受任弼德院副院长。1927年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一生写诗1千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记录了一生的政治活动,反映了时代风云的变迁。早期诗作《苏村卧病写怀》、《闻邓铁香安南画界撤还却寄》、《过虎门》、《出都留别诸公》等反映了爱国主义情怀,及革新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出亡海外后,题材及意境有所开拓,自述“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更处着元明”(《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描写了异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歌颂了西方进步的革命家与科学家,也有一些诗宣泄了反对民主革命的情绪。梁启超赞其诗“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清代学术概论》)。著有《康南海先生诗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今人汇辑为《康有为全集》。

郭延礼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466-546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6: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