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夏衍
释义
夏衍1900—

现、当代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3岁丧父,家境日益贫困。小学毕业后,曾到染坊店当学徒。1915年,入杭州甲种工业学校学习。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创办和编辑当时进步刊物《浙江新潮》。1920年,赴日本留学,入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课外大量阅读了狄更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歌德、海涅等作家的作品。1924年,孙中山指定李烈钧介绍他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毕业后,又到九州帝国大学继续深造。留日期间,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结识了日本当时比较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参加了进步活动。1927年因参加进步的文艺运动而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后不久即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和郑伯奇、冯乃超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参加戏剧刊物《艺术》月刊的编辑工作,翻译了高尔基的《母亲》。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被选为执行委员。以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应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的聘请,任电影编剧顾问。先后创作、改编了《狂流》、《春蚕》(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上海二十四小时》等电影文学剧本。1936年,写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赛金花》和《秋瑾传》。《包身工》以血淋淋的事实,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剥削中国童工的罪行,引起了文艺界强烈的反响,成为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对报告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1937年,写了剧本《上海屋檐下》。这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剧作,是独具一格的悲喜剧,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上海社会的风俗画,表现了剧作家非凡的现实主义艺术才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日报》总编辑。上海沦陷后,先后到广州、桂林进行《救亡日报》的复刊工作。1940年,先后写了剧本《心防》和《愁城记》。“皖南事变”后,离桂赴港。香港沦陷后,转赴重庆,写了《水乡吟》、《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剧本。抗战胜利后,积极从事国统区的进步文学活动。曾在南京梅园中共代表团工作。从1948年初至1949年春,在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工作,同时任《华商报》编委及副刊《茶亭》编辑,发表了大量杂感、短评和影评。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曾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分管电影与外事工作,致力于新中国电影事业。曾先后将《祝福》、《林家铺子》、《我的一家》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文革”期间,惨遭“四人帮”长达9年的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副主席,任中日友协、对外友协副会长等职。

夏衍在电影、戏剧、报告文学创作方面,在翻译、文艺批评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文艺运动的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邹水旺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788-478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