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焦菊隐 |
释义 | 焦菊隐1905—1975 现代戏剧家。原名承志。天津市人。出身于贫民家庭。最初求学于天津直隶省第一模范小学及汇文中学。中学时代即受新思潮影响,组织剧社,编演新剧。1923年与赵景深、于赓虞等组织绿波社,开始发表诗歌小说。1924年保送进燕京大学欧洲语系学习,学习期间出版诗集《夜哭》、《他乡》及译著《现代短剧译丛》。1928年大学毕业后,任北平第二中学校长兼北平研究院出版部秘书。1930年创办北平中华戏曲学校,自任校长。1935年赴巴黎大学研究戏剧,获文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今日中国之戏剧》列入“法国戏剧历史家学会丛书”。1938年回国,至桂林被选为文协及剧协桂林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并在广西大学、广西教育研究所任教。为国际剧社导演《明末遗恨》、《一年间》等。1941年到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话剧科主任。后至重庆,任教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3年与洪深、吴祖光、马彦祥等编辑《戏剧时代》。后又到西北师范学院任教。在此时期翻译了丹钦柯《文艺·戏剧·生活》、高尔基《布利乔夫》和《未完成的三部曲》、契诃夫《樱桃园》、高乃依《希望》和《金戈红粉》、巴拉巴拉兹《安魂曲》、左拉《娜娜》等。1946年随西北师院回到北平,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英语系,并创办北平艺术馆、中华戏校校友剧团,导演《夜店》、《上海屋檐下》、《桃花扇》(京剧)等。1948年去石家庄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全国文联委员、全国剧协常务理事及艺委会主任、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1952年调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第一副院长、总导演、导演。曾指导、排演《龙须沟》、《茶馆》、《蔡文姬》等二十几出中外名剧。以渊博学识,精湛艺术,创造性地融化民族戏曲见长,为在中国实践与发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表演艺术建立现实主义话剧艺术的中国学派做出巨大贡献。建国后发表的论文有《导演·作家·作品》、《豹头·熊腰·凤尾》、《守格·破格·创格》、《略论话剧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等。著作有《导演的艺术创造》。译著有《契诃夫戏剧集》、《阿·托尔斯泰小说集》等。 严景煦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77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