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抗战时期的街头剧运动 |
释义 | 抗战时期的街头剧运动 现代文学运动。街头剧最初出现于1936年前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中。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着许多城市相继沦陷,以城市为中心的戏剧运动失去了原先的剧场和舞台。于是,一些进步的戏剧工作者提出戏剧要实行“游击战”和“散兵战”,并纷纷组织流动演剧队深入农村、内地和前线,开展演剧活动。街头剧,连同着活报剧、茶馆剧等由此应运而生,而且广为流行。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时,重庆戏剧界动员了上千名演出人员,组成25个演剧队上街演出。其它各地的戏剧工作者也竞相创作和演出街头剧,形成了热烈的街头剧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出现一批影响较大的剧目。其中,被合称为“好一计鞭子”的《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和《最后一计》流行甚广,演出均达数百场之多。特别是抗战前集体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一剧,影响最大。在这一运动中,夏衍、石凌鹤、于伶、陈荒煤、沈西苓等作家,也创作了一些较为优秀的短剧。抗战初期的街头剧,一般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刻划不够深刻,有的还有公式化的倾向。但这些剧作揭露了侵略者的凶残横暴和汉奸们的无耻嘴脸,表现了老百姓的乱离之苦和抗日军民的英勇奋战,对动员群众参加抗战、促进戏剧的大众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臧恩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7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