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问1 |
释义 | 天问1 《楚辞》篇名。屈原作。全诗370多句,提出170多个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有的称其为抒愤诗,有的称其为长篇哲理诗,还有的称它为古代传说中的一部兴亡史诗。对于“天问”2字的解释及其创作缘起主要有4种说法:1、王逸说天问就是问天,并认为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来到楚国先王庙及公卿祠堂,面对庙堂壁画上的天地山川神灵及三代兴亡之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泄愁思”。2、洪兴祖说“天固不可问,聊以寄吾之意耳”。以上2说的共同点是认为屈原借问天寄托忧愤。3、王夫之说:“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以问𢡚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天”,“抑非徒渫愤舒愁已也”。这种把天问看成是关于天的问题的解释,颇可取。在此说的基础上,更具体明确的第4种说法是“《天问》中问天的部分,问的是开天辟地大自然的历史;问人部分,问的则全属上古各民族的兴亡史”(林庚《天问论笺》第136页)。《天问》提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寻求答案的提问(“增域九重,其高几里?”)这是属于知识性的问题;另一种是解不开的疑问(“比干何逆,而抑沉之?”)这涉及到政治历史问题。综合这两类问题和两种提问方式,有人认为:“《天问》是屈原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宇宙和社会的规律,所留下的一份记录”,“是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153、154页)。 《天问》的内容大致分3个方面,从开头到“曜灵安藏”,是关于混沌初开、天字形成、日月星辰及与天事有关的神话;从“不任汩鸿”到“鸟焉解羽”,以地事为主,问及九州、洪水、山高、地长;从“禹之力献功”到结束,洵述人事,问及历代兴亡、政治得失等等。不仅表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更反映出作者大胆怀疑和勇敢探索精神。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文,它不仅与《楚辞》、屈赋其他篇章的语言形式不同,如以四言为主、不用兮字等,更主要的是其内容的奇特,它一口气提出的问题,几乎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把文学和哲学打并在一起,并使之升华。仅就所涉及到的自然科学而言,几乎都是当时的尖端问题,不论内容形式,迄今仍是空前的,这大概与屈原既是文学侍从,又有办理内政外交的能力有关。在语言运用上,不仅语气连贯、一问到底、很有气势,且长短交错、顺拗并用、或单或偶、或险或夷,“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语)。 祖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28-52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