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三才 |
释义 | 李三才 (1552-1623)字道甫,号修吾。世籍武功右卫(今陕西临潼),以祖父被调宿卫京师,遂家于顺天府通州(今属北京)。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与魏允贞﹑李化龙以名世相期许,允贞以劾时相张四维﹑申时行左迁,三才论救,谪东昌府推官。迁南礼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山东按察佥事,升河南参议。历山东﹑山西按察副使,迁南通政司参议,召为大理少卿。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加户部尚书衔。时顾宪成讲学东林,与之深相交结。三十八年,朝议外僚入阁,意在三才,遂引发党争,飞章钩连,物议旁生。数十朝臣章疏连上,或谓其“大奸似忠,大诈似直”﹑“十贪五奸”,或交章论救,谓其大才可用,以致朝野震动。三才不得已,连疏乞归,以久不得命,遂自引去。既家居,忌者虑其复用,四十二年,有御史劾其盗皇木营建私第,上疏陈辩,请派员会勘,又自请籍其家。勘无所得,诏令削职为民。天启元年(1621),辽东告急,经略乏人,御史房可壮请起用三才,诸大臣复争执不下,帝不能决。三年,诏拜南户部尚书,未任卒,年七十二。寻魏忠贤得势,列其名于《东林点将录》榜首,因再被削籍,至崇祯初再昭雪。三才负志节,有干略,善结纳,又以裁抑税使,议罢矿税,得士商之心,然喜财货,性挥霍,不能持廉,亦授人以柄,至成晚明党争之焦点,而从此党争不可解,以至“门户之祸移之国家”,不亦悲乎。有《漕抚小草》(一作《奏章》)十五卷。诗文虽为余事,当时也曾名于一时。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其《双鹤轩诗集》又《鹪鹩轩集》一卷,未见传。李腾鹏《皇明诗统》卷三九录其诗二十七首。崇祯五年(1632)贾鸿洙《周雅续》卷一四录其诗十五首。陈子龙等《皇明诗选》录其诗一首,评曰:“修吾雄豪自喜,领袖群伦,又能诗词。”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录其诗五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五二录其诗六首。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录其诗一首。清王崇简《畿辅明诗》录其诗四十三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一一录其诗二首。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二篇。生平见清陈鼎《东林列传》卷一六﹑清张廷玉《明史》卷二三二。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