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际亮 |
释义 | 张际亮 (1799—1843)字亨甫,号松寥山人﹑华胥大夫。福建建宁人。家世寒微,父兄业商。少孤。肄业于福州鳌峰书院,道光四年(1824)拔贡。次年入都朝考,因嘲斥盐运使曾燠及门下“廉耻俱丧”,负“狂生”之名,后遂为朝贵所忌而屡试不举。奔走南北十余年,历游山川,仍“留心世务,蒿目疮痍”(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十三年上书两广总督卢坤,请严缉鸦片走私。十五年更名亨辅应试,始中举,三度会试仍不第。然为林则徐﹑黄爵滋﹑汤鹏﹑朱琦等所知重。有谓道光十八年黄爵滋所上禁烟疏实出其手(魏秀仁《陔南山馆诗话》。一说此疏为吴嘉宾等拟稿,待考)。与姚莹相交最厚。二十三年,姚莹抗英有功反遭诬逮,张际亮欲为之申雪,扶病奔走,卒于京师。 张际亮对乾隆﹑嘉庆以来“以议论考订为诗”及“轻佻浅鄙”之风深致不满,抨击沈德潜﹑朱彝尊﹑袁枚﹑翁方纲诸名家流弊海内﹑欲以“力挽颓波”转移诗风自任,倡为“志士之诗”。七古多豪宕,亦有俊逸流丽之作;七律则多沉郁。潘世恩称“亨甫负经济才,磊落多奇气”,“诗如天马行空”,“殆得力于李青莲;而激昂慷慨,可泣可歌”,“则少陵之嗣响也”(《张亨甫全集·题辞》)。道光间,其“负海内重名将三十年”(刘存仁《屺云楼诗话》)。而咸﹑同后李慈铭则谓其虽“极负时名,诗亦规模作家,而粗浮浅率,毫无真诣”(《越缦堂日记》)。然至光绪时福建诗人尚有学步其诗者。生前刻有《松寥山人诗初集》一○卷﹑《娄光堂稿》四卷﹑《南来诗录》四卷等。咸丰﹑同治间后人辑其诗二七卷﹑文六卷编为《张亨甫全集》,因手订诗稿存姚莹处,收诗不全。同治八年姚莹子姚浚昌为刻《思伯子堂诗集》三二卷。另有笔记《金台残泪记》﹑《南浦秋波录》。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传》卷七三,姚莹《张亨甫传》(《续碑传集》卷七八),李云浩《张亨甫先生年谱卷目》(《张亨甫全集》)。(王飚)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