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康有为
释义
康有为

(1858—1927)又名祖话。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祖赞修,举人,官连州训导。父达初,官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年十一,丧父。随祖父读书。年十九,从大儒朱次琦就学于礼山草堂。年二十二,初游香港,开始接触西学。光绪九年(1883),研究西方政治制度与自然科学,在家乡创不缠足会,开始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体系。十四年(1888),赴京应顺天乡试,落第。鉴于中法战争,国势日蹙,作《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不得上达。十七年(1891),于广州长兴里办学,传播其学说。十九年(1893),中举。二十一年(1895),与梁启超入京会试,适当《马关条约》签订,遂联合各省进京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绝签约,迁都抗战,变法国强。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未就。继上清帝第三﹑第四书,在京创办《万国公报》与强学会。二十二年(1896),讲学于广州万木草堂,作《日本变政记》,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二十四年(1898),进呈《日本变法考》﹑《俄彼得变政记》及第六﹑第七书。光绪帝召见询问变法方略,宣布变法,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督办《时务报》。“百日维新”失败,六君子殉难,遂出走,漫游香港﹑日本﹑加拿大﹑印度等世界各国及地区,组织保皇会,从事政治活动与著述。坚持保皇立宪,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仍坚持反对民国。1913年因母丧回国。1917年清废帝复辟,受封为弼德院副院长。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一生以余事为诗,诗作题材广泛,意境开阔。自编诗集《自序》云:“性好游,嗜山水,爱风竹……则余事为诗,天人之感多矣。及戊戌遘祸,遁迹海外,五洲万国,靡所不到,风俗名胜,托为咏歌,暮拔抑塞磊落之怀,日行连犿奇伟之境。临睨归乡,邅回故国,阅劫已夥,世变日非……嗟我行迈,皆穷于诗。”其前期诗作富于时代气息,后期诗作则思想陈腐。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曰:“南海先生不以诗名,然其诗固有非寻常作家所能及者,盖发于真性情,故诗外常有人也。先生最嗜杜诗,能诵全杜集,一字不遗,故其诗虽非刻意有所学,然一见殆与杜集乱楮叶。”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曰:“偶事歌咏,直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不仅巨刃摩天已也。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惟南海足以当之矣!”钱萼孙则以为:“更生之诗,黔黑臃肿,不足侔于古之作者”,“梁氏之言,非天下之公言也”(《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193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散文多政论文,汪洋恣肆,放纵畅达。著有《康南海先生诗集》一五卷﹑《康南海文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广艺舟双楫》等。生平事迹见康有为《康有为自订年谱》﹑康同璧《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张伯桢《南海康先生传》﹑马洪林《康有为大传》等。(赵慎修)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