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屈大均 |
释义 | 屈大均 (1630—1696)字介子,一字骚余,又字翁山,号泠君,广东番禺(今广州)人。生于南海邵氏,年十六,以邵龙姓名补南海县学生员。其父携之归,复姓屈氏,易名绍隆。南明桂王永历元年,从其师陈邦彦起义。邦彦殉难,大均赴肇庆行在。大学士王化澄疏荐,闻父病遽归。父殁,入雷峰为僧,名今种,字一灵。出游大江南北,与其豪杰交往。至山阴,客祁氏之梅墅,与祁理孙﹑班孙兄弟及其客魏耕等曾谋划联络郑成功进军长江。郑败,大均归里,返儒服,更今名。复游陕西,与顾炎武﹑王弘撰等相识,亦有图谋。作《华岳百韵诗》,李因笃见而惊叹,迎至代州,介绍明故抗清都督王壮猷之女华姜为大均继室。清康熙七年,同出雁门,次年归广东。十二年,吴三桂反清,以蓄发复衣冠号召天下,大均建义于始安,旋知三桂有称帝野心,谢事归。年六十七卒。屈大均早能诗,自称得名自朱彝尊始,未离广东时,彝尊已将其诗遍传吴下。钱谦益亦为其诗集作序。潘耒《广东新语序》谓“先生以诗名海内,宗工哲匠,无不敛衽叹服,比于有唐名家。”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外,顾炎武﹑陈恭尹﹑王士禛等,也都和他唱和往还。其诗大都寄托明王朝亡国之痛,也杂有一些敌视明末农民起义的感情。风格上沈雄悲愤近杜甫,神采飞扬近李白。清初王隼选屈大均和陈恭尹﹑梁佩兰诗为“岭南三大家”,陈﹑屈皆遗民,梁仕清。在明遗民诗中,与顾炎武诗双峰并峙。金天羽称“亭林端委,能抉经心;翁山奇服,别具仙骨”,指出了他们不同的特色。著述宏富,有《道援堂集》﹑《翁山诗外》﹑《翁山文外》﹑《道援堂词》﹑《翁山易外》﹑《翁山文钞》﹑《翁山诗略》﹑《广东新语》﹑《先圣庙林记》﹑《广东文选》﹑《皇明四朝成仁录》等。其书因民族意识强烈,雍正八年开始遭禁,至乾隆三十九年,毁禁之令更严,但已刊之本及钞本暗中仍有流传。龚自珍即有《夜读番禺集书其尾》诗,称其人为“奇士”,其作品为“奇文”。清末以来,《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皇明四朝成仁录》﹑《广东新语》等,渐有排印本或刻本行世。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文苑传一》﹑《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一﹑徐鼒《小腆纪传补遗·文苑传》﹑《清诗纪事初编》卷二﹑《清诗纪事》﹑屈大均﹑陈融《颙园诗话》﹑邬庆时﹑屈向邦《广东诗汇·屈大均小传》﹑汪宗衍《屈翁山先生年谱》。(钱仲联)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