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抃 |
释义 | 孙抃 (996——1064)初名贯,字道卿,后改今名,字梦得,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六世祖长孺喜藏书,号“书楼孙氏”,子孙以农为业,至抃始读书学文。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绛州。代还,召试学士院,以太常丞直集贤院,迁开封府推官,判三司开拆司,同修起居注。试中书,以右正言知制诰。庆历二年,迁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累迁尚书吏部郎中。皇祐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直言敢谏,数劾执政大臣。改翰林学士承旨,迁礼部侍郎。嘉祐五年,为枢密副使,是年十月擢参知政事。七年,罢为观文殿学士﹑同群牧制置使(《宋宰辅编年录》卷五),复兼侍读学士。英宗即位,进户部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治平元年卒,年六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文懿。孙抃在西台十五年,久事文翰,趋尚体要,为文不以辨说为博洽,质厚简重,自成一体。其《辨孟》三篇(载《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对孟子论性本仁义﹑“尽信书不如无书”﹑瞽叟杀人诸论进行评说,颇能自出己意。著有《孙文懿集》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今已佚。《全宋文》卷四七三至四七六辑得其文四卷。事迹见苏颂《孙公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五五)﹑《宋史》卷二九二本传。(棘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