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包恢
释义
包恢

(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庆元六年,尝见朱熹于武夷,后尊崇陆九渊之学。嘉定十三年进士,调金溪主簿,历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沿海制置司干官﹑沿江制置使机宜﹑发运干官。迁武学谕﹑宗正寺主簿,添差台州通判,改临安府通判,知台州。改福建提点刑狱,知建宁,兼转运判官,为侍御史周坦论罢。后起为广东转运判官,权经略使,浙西提点刑狱,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使,改湖南转运使。景定初,召为枢密都承旨兼侍讲,权礼部侍郎,拜大理卿,迁中书舍人。改刑部侍郎。四年,出知平江府兼发运使。移知绍兴府。度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咸淳二年,签书枢密院事。三年,致仕。四年卒,年八十七。著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敝帚稿略》八卷,有《四库全书》本﹑清抄本﹑《宋人集》丙编本。恢历仕所至,政声赫然。父辈皆从朱熹﹑陆九渊学,少闻义理之学,学力深厚,为文皆据义理,下笔辄汪洋放肆,娓娓不穷(《隐居通议》卷一七)。所作大都疏通畅达,沛然有馀,奏札诸篇,剀切详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虽自称“素不能诗”(《答傅当可论诗》),却颇善论诗,在当时大力提倡陶潜诗风,强调诗贵自然。《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二九六四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七三二八至七三三五收其文八卷。事迹见方回《读包宏斋敝帚集跋》(《桐江集》卷二)﹑《宋史》卷四二一本传。(棘园)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4: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