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贺良朴 |
释义 | 贺良朴 (1861—1937)字履之,号南荃居士,晚号篑庐。其生卒年一说为1860—1938,一说为1867—1938,均误。湖北蒲圻人。拔贡。幼从堂伯父贺寿慈(工部尚书﹑画家)读书习画。早年曾入李勉林幕为幕僚。清末任上海广方言馆监督及邮传部路政司员外郎,实缺承政厅厅长。辛亥革命后为北京大学美术教员﹑北京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曾参加同盟会,据其仲子贺仲沤云:“在上海广方言馆任监督期内,与张百纯曾会晤孙中山先生。间为时中书局写稿”(《贺良朴小传》)。晚年筑篑庐于北京二龙坑,以诗酒自娱,售画自给。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愤懑致疾,不久双目失明,当年十一月即辞世。能诗善画。其画在国内享有盛名,且蜚声海外,曾参与罗马赛会,获意大利政府特颁勋章,在日本展览,亦获好评。其诗功力亦深厚,论者比之王维。樊增祥有赠联云:“摩诘是前身,唐代论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陈浏为其题画云:“于文为班扬,于诗为杜韩”,可见其载誉之盛。“居京数十载,当时诗画及文学名家几无不识,画会诗社多被邀请”(贺仲沤《贺良朴小传》)。与林纾﹑齐白石﹑陈半丁﹑张大千﹑徐悲鸿﹑易顺鼎﹑罗惇曧﹑左绍佐等时相过从,与樊增祥,陈衡恪﹑汤涤﹑俞石﹑冒广生﹑张国溶﹑于硕等相交尤密,诗词唱和见于各家专集中。陈声聪云:“当时京中的寒山诗社﹑漫社﹑嘤社﹑声社等,皆曾参加”(《画家贺履之之诗》)。著有传奇《海侨春》二卷一二出﹑杂剧《叹老》一出及《五洲三十年战史》,均有刊本。诗文集《篑庐全集》向未刊行,计有《南荃诗抄》一○卷﹑《南荃词抄》一卷﹑《南荃述学》二卷,稿本由其后人珍藏。尚有《文集》一卷,未见。生平事迹见贺仲沤《贺良朴小传》(未刊,由其家人提供)。冒叔子《老画家贺履之》(载《艺谭》1982年第四期)。(梁淑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