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颖达 |
释义 | 孔颖达 (574——648)字沖远(一作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博通群经,兼通算历。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隋炀帝召天下儒官于东都论辩,颖达年少而冠。先辈宿儒耻而遣客刺之,幸匿于杨玄感家获免。后补太学助教,时逢隋乱,避于武牢。武德四年,授文学馆学士,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九年,擢国子博士。贞观二年,转给事中。四年,加员外散骑常侍﹑行太子中允。六年,徙国子司业。七年,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后加散骑常侍。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侍讲东宫。十四年,太宗幸国学释奠,命其讲《孝经》。讲毕,上《释奠颂》,为太宗所褒美。十七年,以年老致仕。次年,图形于凌烟阁。二十二年,卒,年七十五。谥宪。颖达博学通经,为当时儒学之冠。善属文,著述颇多。曾与魏徵共撰《隋史》,又奉太宗命,与诸儒撰成《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正义》﹑《尚书正义》﹑《大唐仪礼》等书。亦善辞彩,于志宁称其所作《释奠颂》“文艳雕龙,将五色而比彩”﹑“与八音而同节”,并谓其“逸思掩于子玉”(《孔公碑铭》)。其所撰诸经正义皆存。《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又均著录《孔颖达集》五卷,已佚。《全唐文》卷一四六收其文六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七三﹑《新唐书》卷一九八本传﹑于志宁《曲阜宪公孔公碑铭》。(吴在庆)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