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音 |
释义 | 潘音 (1270——1355)字声甫,天台(今属浙江)人,一说绍兴新昌人。十岁时宋亡,听人谈厓山之变即愀然不乐,以至昏迷累日。后从吴澄学,有诗说:“方从草庐公,共究鹅湖旨”(《远游》)。吴澄以荐召欲行,潘音劝止之,不从,遂归,所以上诗又有“奈何执德偏,一聘翻然起”之句,当是对吴澄的批评。他绝意仕进,衣服礼节一仍宋时之旧。与一般遗民不同处便是真学伯夷﹑叔齐,其《山中寄友》诗说:“经岁无稻粱,侵晨采薇蕨。”一度采野蔬自给,后经人劝告才事耕作,躬耕祖田十馀亩,非其力不食。筑室南洲山中,自名其轩为“待清隐居”。至正三年(1343)。诏征天下遗逸,廉访使檄赞之行,固辞。至正十五年卒,年八十六。平时感愤则形之歌咏,以抒发悲思慷慨之志。读书有所得,往往写于壁牖间。他以“《春秋》严内外,乾坤定衣冠”的态度表示对故宋的忠诚,诗中屡有“汉月”﹑“汉遗民”﹑“汉家”字样,其所指十分明显。如《闻鹃》,抒发了留恋故国的深情,后二句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意味。七律《读岳武穆传》﹑《悼文丞相》则是悲歌慷慨之作。经元末之乱,其诗散佚甚多,直至明嘉靖年间,才由他的七世孙搜集其遗稿及《读书录》,编成《待清轩遗稿》二卷。生平事迹见《(万历)绍兴府志》卷四六﹑《两浙名贤录》卷四三﹑《宋季忠义录》卷一四﹑《宋元学案》卷九二﹑《元诗选·初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史铁良)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