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守谕 |
释义 | 董守谕 (1596-1664)字次公,学者称长啸先生。浙江宁波府鄞县(今宁波)人。天启四年(1624)举人,七上公车不第,杜门读《易》,有得即录之,积以成帙。性不善治生,家本素封,用以待宾客,赈亲故,遂致日落,而当事者欲一面不可得,士论以此重之。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六十九。负性耿介,不俯同流俗,为文章亦耻于循常袭故。经学著作有《读易一抄》﹑《读易二抄》﹑《卦变考略》﹑《易韵补遗》﹑《春秋简秀集》等。《四库全书》收其《卦变考略》二卷,又有稿本《读易一钞》十卷《易广》四卷及清抄本《春秋简秀集》三十四卷。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其别集《揽兰集》,未见传。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六六录其诗一首,“诗话”云:“次公于诗,不屑寄人篱下,然与风雅尚远。”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据之录。清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于陆春明家得其《揽兰集》,录其诗二百七十二首为一卷,卷前小传云:“明季遗民之盛,莫如甬上,甬上诸遗民诗笔之健,莫如先生……竹垞(朱彝尊)谓先生诗不肯寄人篱下,然于风雅尚稍远。予观其所录先生诗,乃甚不经意之作,疑未见本集者,以此知持论之难。”生平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八〇。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