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章学诚 |
释义 | 章学诚 (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祖父如璋,父镳,俱爱好史学,对学诚有影响。少时多病,读书迟钝,不肯为时文,但对史学兴趣浓厚。受业于刘文蔚﹑童钰,习闻刘宗周﹑黄宗羲之说。郑虎文称其有良史才。三应顺天乡试,皆不举。其间肄业于国子监。寓居北京时,依内阁大学士朱筠。筠富藏书,好客,戴震﹑洪亮吉等皆居其门下。学诚因得遍览群书,结交名流,学益大进,并以此知名。乾隆中叶,筠任安徽学政,学诚佐其幕,筠推荐其修《和州志》。后入为国子监典籍。复主讲定州定武书院,并主修《永清县志》。乾隆四十三年中进士。后主讲肥乡清漳﹑永平敬胜﹑保定莲池等书院。乾隆五十二年,入河南巡抚毕沅幕,得沅之力,主讲归德文正书院,并主持编纂《史籍考》。直到毕沅升调,乃往亳州,依知州裴振,修《亳州志》。后毕沅为湖广总督,复往依之,主修《湖北通志》,又助编《续资治通鉴》,并修《常德府志》﹑《荆州府志》。毕沅贬官后,学诚返乡,得浙江巡抚谢启昆﹑学使阮元之力,在杭州补修《史籍考》。晚年贫病,目失明,仍著作不辍,口授他人代书。学诚一生,寄人篱下,于苦饥谋食中度过。始终坚持文史校雠工作,留下《文史通义》与《校雠通义》二巨制,于古今学术渊源,辄能条列而得其宗旨。所阐发以史论为主,但其中亦有如《文德》﹑《文理》等论文之作,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价值。平生不好吟咏,《文史通义内篇·诗话》丑诋袁枚,不遗余力。《晚晴簃诗汇》以为“亦多过甚之辞”。与汪中不合,互相诋諆。清代当乾隆时,尚考据之学,汉学家埋头整理古籍,脱离实际,针对此风尚,学诚继承黄宗羲等人之“经世致用”思想,反复强调学术文章须“有补于世”,主张“道寓于器”,“六经皆史”。成为浙东学派之巨子。后来学者,谭献对学诚最致推崇,章炳麟初亦重之,后乃多加贬辞。除州县志外,自著有《章氏文集》八卷﹑《章氏实斋文钞》四卷﹑《实斋文集》八卷﹑《章氏遗书外集》二卷,著录于《丛书综录》。嘉兴刘氏嘉业堂刊《章氏遗书》,又有《章氏遗书外编》一八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二﹑《国朝耆献类征》卷四二○﹑沈元泰《章学诚传》﹑姚名达《章实斋年谱》。(张志良)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