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王守仁
释义 王守仁

(1472-1529)初名云,字伯安,以其曾筑室阳明洞中,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人。生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弘治五年(1492)浙江乡试举人,两上春官不第,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七年主山东乡试,改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以疏救戴铣等,忤权宦刘瑾,下诏狱,杖阙下,谪贵州龙场驿丞,四年主贵阳书院。五年瑾诛,迁庐陵知县,寻入为南刑部主事,六年改吏部,历员外郎﹑郎中,迁南太仆寺少卿,九年晋南鸿胪寺卿,十一年拜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平定大帽山等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进右副都御史。正德十四年,领兵平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初论功擢南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以丁忧归越。嘉靖六年(1527)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以病乞归,七年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病卒于南安舟中,年五十八,赠侯爵,谥文成。少好言兵,亦究心词章,中年后专意讲学。于宋儒中推重陆九渊,又出入佛﹑老,受佛学“明心见性”启发,论学主“致良知”之说,以为“心外无理”,格物致知,当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倡“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成为与程朱之学本质不悖而思想方法不同之儒学新体系。其学说对程朱理学冲击巨大。当时弟子甚众,世称“姚江学派”,又称“阳明学”。后世将其学说与陆九渊并论,称“陆王心学”。卒后其学分支众多,二传﹑三传弟子讲学各地,影响远及海外。然对其指责者也甚多,虽万历十二年(1584)诏命其从祀文庙,其学则始终未能取得朝廷认可,至明末清初更日见式微。守仁诗文于当时亦能卓然自立,为一时名家。著有《居夷集》﹑《阳明先生文录》﹑《阳明先生别录》等,后钱德洪等人辑为《王文成公全书》(或称《阳明全书》)三十八卷,始刻于隆庆六年(1572),有多种刊本传世。其他选本﹑辑本甚夥。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二十一篇,卷五〇评语云:“茅鹿门(茅坤)云:‘八大家而下,予于本朝独爱王文成公诸论学书,及记学﹑尊经阁等文,程朱所欲为而不能者……’按鹿门此论,知言之选也。予谓有明之文统始于宋(宋濂)﹑方(方孝孺),东里(杨士奇)嗣之,东里之后,北归西涯(李东阳),南归震泽(王鏊)。匏庵(吴宽)﹑震泽昭穆虽存,渐沦杞宋,至阳明而中兴,为之一振。第自宋以后,文与道分为二,故阳明之门人不欲奉其师为文人,遂使此论不明。可为太息者也。” 清陈元龙《御定历代赋汇》录其赋四篇。俞宪《盛明百家诗》录其诗百余首为《王阳明集》。顾起纶《国雅》卷四录其诗十首,《国雅品》谓其“诗非所优,然亦有幽逸思致”。李腾鹏《皇明诗统》卷二〇录其诗十二首。曹学佺《石仓十二代诗选·明诗选》录其诗一百八十余首。陈子龙《明诗选》录其诗二首。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丙集录其诗四十七首,“小传”云:“先生在郎署,与李空同(李梦阳)诸人游,刻意为词章。居夷以后,讲道有得,遂不复措意工拙,然其俊爽之气,往往涌出于行墨之间。”黄宗羲《姚江逸诗》卷七录其诗六十四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二七录其诗十首。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录其诗三首。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录其诗三十三首。《四库全书》收《王文成全书》三十八卷,《总目》“提要”云:“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清末陈田《明诗纪事》丁签卷一三录其诗十七首。另,胡文焕《群音类选》﹑陈所闻《南宫词纪》等收散曲套数《归隐》一套,署其名,不在集中,未知是否其作?生平见王世贞《新建伯王文成公传》(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九)﹑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五。钱德洪撰有《王文成公年谱》三卷附录二卷,附刻于《王文成公全书》,又有李贽﹑施邦曜及清人杨希闵﹑陈澹然等所撰年谱﹑年纪多种。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