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王士禛
释义
王士禛

(1634—1711)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晚号漁阳山人。殁后避清世宗讳,改名为士正,高宗命改书士祯。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进士,翌年出任扬州府推官。康熙三年入为礼部主事。十五年由户部郎中改为翰林院侍讲,入值南书房。后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罢官归里。乾隆间补谥文简。王士禛幼年即有圣童之目,初入家塾。即善属对,能五七言诗。出语惊人。早岁在济南﹑扬州﹑南京时所作《秋柳》﹑《冶春绝句》﹑《秦淮杂诗》等,或和者数百,已名扬四方。又受知于当时诗坛领袖钱谦益。钱为其诗集作序,又赠以长句《古诗赠新城王贻上》,极力奖掖揄扬:“瓦釜正雷鸣,君其信守操,勿以独角麟,俪佊万牛毛。”并且寄以“代兴”的厚望。以后学殖日富,声威日高,宇内尊为诗坛圭皋,总持风雅数十年,于清代诗风甚具影响。王士禛早年所作诗歌尚有一些揭露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篇章,如《蚕租行》﹑《养马行》﹑《彰义门行》﹑《沙民叹》;亦有对山河变色淡淡哀愁的曲折反映,如《秋柳》﹑《秦淮杂诗》。但中后期大量作品,既是自己所鼓吹“神韵说”的创作实践,内容又多为纪游﹑怀古﹑赠答,以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顺应了当时清朝统治已趋稳定的需要,价值转而不高。作为淡远自然﹑清新蕴藉的一种诗风,则其影响相当深远。王士禛论诗,继承了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和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理论,自称平生诗论屡变,但创导“神韵”则是一贯的,“神韵二字,予向论诗,为学人指出”。直至晚年编选《唐贤三味集》,仍以“隽永超诣者”入选,甚而不录李白﹑杜甫二家之诗。他唯以“清远”为尚,要求诗歌笔调幽微淡雅,富有情韵和含蓄。王士禛的诗歌创作当时与朱彝尊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同时和其后的诗人,如孙枝蔚﹑陈维崧﹑张九征﹑归庄﹑汪琬﹑宋荦﹑徐乾学﹑叶方蔼﹑邓汉仪﹑曹禾﹑吴陈琰﹑俞兆晟﹑宗元鼎﹑沈德潜﹑翁方纲﹑梁章钜﹑李慈铭﹑谭献等大多对之推崇。赵执信虽然与之诗论不合,著《谈龙录》有所讥弹,但也承认王士禛“可为大家”,袁枚评王士禛“才本清雅,气少排奡,为王﹑孟﹑韦﹑柳则有余,为李﹑杜﹑韩﹑苏则不足也”。但他认为王“为一代正宗”。《四库全书总目》评王士禛在明代诗歌流为肤廓纤仄之际,能“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创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从文学流变的历史,政治统治的巩固,文网的日益严密等方面因素看,王士禛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都是顺应形势的产物。王士禛也能词,其《衍波词》中不乏小令佳作,如《浣溪沙》“绿杨城郭是扬州”即为传世名句。著有《阮亭诗钞》一七卷﹑《带经堂全集》九二卷﹑《渔洋山人精华录》一○卷,诗话﹑笔记《渔洋诗话》﹑《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等。事迹见《清史列传》﹑《清史稿》大臣本传﹑宋荦《资政大夫刑部尚书王公士禛暨配张宜人墓志铭》﹑孙星衍《刑部尚书王公传》﹑《渔洋山人自订年谱》。(吴正明)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14 1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