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国维 |
释义 | 王国维 (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诸生。十六岁入杭州崇文书院肄业,与同郡陈守谦﹑叶宜春﹑褚嘉猷交好,号称“海宁四才子”。好读书,不喜八股时文。自十七岁起两应乡试,均报罢,遂绝意科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北游上海,任《时务报》书记,负责校对。工余前往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习日语。曾于扇面题《咏史诗》一首,有句云:“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为罗振玉所见,大为赞赏,委其主管学社庶务。二十七年,由罗振玉资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物理学校习英文﹑物理﹑数学。翌年因病归国,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执事,研读西洋哲学书籍,尤喜读康德﹑叔本华﹑尼采著作。二十九年起,历任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教师,讲授心理学﹑哲学﹑逻辑学。三十二年进京,翌年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充学部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并从事中国戏曲史及词学研究。辛亥革命后携眷随罗振玉赴日本,居留五年,以清朝遗老自居。主要从事古器物及古文字学研究,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考释。1916年春回上海,为英人哈同编《学术丛编》两年。后任明智大学教授并从事著述。1923年春应清废帝溥仪之召,任南书房行走。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王国维避入日本公使馆。1925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并从事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及蒙古史料整理。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之昆明湖。溥仪谥之“忠悫”。 王国维毕生从事学术研究,于哲学﹑史学﹑文字学﹑考古学诸领域,均有建树。而于文学方面的研究能独辟蹊径,熔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在戏曲理论与戏曲史研究方面,成就最为突出。梁启超评曰:“先生之学,从弘大处立脚,而从精微处著力;具有科学的天才,而以极严正之学者的道德贯注而运用之。”“故以治任何专门之业,无施不可,而每有所致力,未尝不深造而致其极也。”并谓其“创治《宋元戏曲史》,搜述《曲录》,使乐剧成为专门之学”,“实空前绝业,后人虽有补苴附益,度终无以度越其范围”(《国学论丛·王静安先生纪念号·序》)。郭沫若认为王国维和鲁迅“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或创作,却同样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自问世以来,推崇者不绝。吴其昌谓该文“提出境界之说,名言妙理,如一串串晶莹的智珠”(《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其平生著述约六十余种,辑为《王忠悫公遗书》﹑《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观堂集林》等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一﹑费行简《观堂先生别传》(《碑传集补》卷五三)﹑罗振玉《海宁王忠悫公传》﹑《王忠悫公别传》(均见《碑传集三编》卷三一)﹑《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三号《王静安先生纪念号》﹑吴其昌《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风土什志》第一卷创刊号)﹑姚名达《王静安先生年表》(《国学月报汇刊》第八至十号合刊)﹑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三号)等。(梁淑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