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玄奘 |
释义 | 玄奘 (600?——664)唐代僧人,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唯识宗)之创立者。俗姓陈,名褘,河南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其生年说法不一,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据重校内学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暂定其生年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钻研《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毘昙心论》﹑《八犍度论》﹑《成实论》﹑《俱舍论》等经论。因感各师说法不一,决心西行求法,冀获总赅三乘之《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上表请求赴印,未被许可。贞观三年,长安饥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玄奘乘机自长安西行,经姑臧,出玉门关,历今新疆及中亚各地,备尝艰险,由北印度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并学习声明与因明之学,被推为该寺通三藏十德之一,地位仅次于戒贤。后又游历印度各地,在南印案达罗等国学习《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又在北印钵伐多国学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及《摄正法》﹑《成实》等论。回那烂陀寺后,应戒贤之嘱为寺众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该寺中观派论师师子光根据《三论》批驳《瑜伽师地论》,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反驳,融会当时瑜伽﹑中观两家学说,深得戒贤和寺内诸大德赞许。后奉戒贤之命,同南印度小乘正量部论师般若毱多辩论获胜,著《制恶见论》一六○○颂。戒日王于曲女城为之设无遮大会,玄奘在会上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极大声誉,被称为“大乘天”。贞观十九年回长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共十七年,行程五万里,所历大小一三八国,从印度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五二○夹,六五七部。回国之后,在洛阳受到唐太宗接见,命其住长安弘福寺主持译经,后又住大慈恩寺,前后共译出经论七五部。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解深密经》﹑《称赞净土经》﹑《无垢称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并将《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又撰《大唐西域记》一二卷,记述西行途中见闻,有今人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本。麟德元年卒。玄奘深究佛教典籍,通晓汉梵语文,对印度声明之学造诣颇深。所译佛典文义精确,忠于原作,显明晓畅,信达兼雅,创精炼凝重之翻译文体,为后之所重。今存诗五首,收入《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全唐文》卷九○六﹑九○七录其文近二卷。另日本存旧抄本《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尚有若干逸文。《续高僧传》卷四﹑卷五有传。另有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卷﹑冥祥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刘轲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一卷,皆收入《大正藏》。有年谱多种,今人杨廷福撰《玄奘年谱》,考证较为详细。(陈允吉﹑卢苇菁)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