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汪辟疆 |
释义 | 汪辟疆 (1887—1966)原名国垣,字辟疆,后以字为名,一字笠云,号方湖,别号展庵。江西彭泽人。出身书香之家。宣统元年(1909)入京师大学堂,为陈宝琛所赏识,攻中国文史。1912年毕业,至上海,陈三立对其奖掖备至。结识邵力子﹑于右任﹑叶楚伧﹑苏曼殊﹑张继等。1915年以父病返里。父丧,守制三年,专心研读家藏古籍。1919年在江西实业厅任职,并致力于文献目录学研究。1922年在江西心远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及唐代文学。1925年,任江西通志修纂。1927年执教于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国立中央大学)。1937年迁校入蜀,1942—1945年间,在重庆主编《中国文学月刊》与《中国学报》。1946年随校返回南京,应聘兼任国史馆纂修。1947年又兼任《国史馆馆刊》主编。1950年以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直至病逝。治学严谨,既博且精,擅长经学﹑史学﹑目录学,主要致力于唐代传奇﹑中国诗歌史的研究。诗歌研究以近代为重点:“由于家世﹑交游的关系,他又和诗坛前辈及并世名家多有往还酬唱,因而其记载是可信的,论述是深刻的。毫无疑问,这些论文﹑谱录﹑小传﹑杂记,都将为今后写这一阶段文学史的人所取资。”(程千帆《汪辟疆文集·后记》)早年成名之作《光宣诗坛点将录》“论列精审,一语中的,发表后震动了国内诗坛”(《胡小石﹑陈中凡﹑汪辟疆三教授百年诞辰学术纪念会情况简介》)。诗歌创作早年受陈三立影响,“其后则转益多师,对唐朝的杜甫﹑李商隐﹑韩偓诸家,宋朝的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陈与义诸家,致力尤深,合唐人的情韵﹑宋人的意境为一手,所以风格苍秀明润,用笔开合自如,为并世诸老所推服”(程千帆《汪辟疆文集·后记》)。为文“大体取法晋﹑宋,骈散兼行,自具特色”(同上)。其诗作原存一千四百余首,编为二十余卷,并有日记百余册,起自清末,止于1954年中风瘫痪,中间从未间断,与诗稿同时散佚,不知下落。仅存《方湖诗钞》一卷﹑《方湖日记幸存录》三册传世。主要论著除《光宣诗坛点将录》外,尚有《近代诗派与地域》﹑《近代诗人小传稿》﹑《光宣以来诗坛旁记》﹑《唐人小说考证》﹑《中国诗歌史》等,程千帆辑其论文﹑杂著及幸存诗稿﹑日记,编为《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另有《书目考》四○卷﹑《太平广记引用书目考证》六卷﹑《汉魏六朝目录考》,辑有《唐人小说》。生平事迹见马𫘧程《汪辟疆先生传略》﹑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胡小石﹑陈中凡﹑汪辟疆三教授百年诞辰学术纪念会情况简介》(均载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1989—1990)﹑程千帆《汪辟疆文集·后记》等。(梁淑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