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欧阳修 |
释义 |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幼年丧父,叔父欧阳晔任随州推官,母郑氏携欧阳修往依之。家贫,其母自教之。十岁时,得见韩愈文集六卷遗稿,乞归,读而爱之。天圣六年,携文谒翰林学士胥偃于汉阳,偃大奇之,留置门下,资送入京,后以女妻之。八年,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与同僚尹洙﹑梅尧臣等游,日为古文歌诗,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初,召试学士院,迁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以言事遭贬,修为书指责谏官高若讷,坐贬峡州夷陵令。四年,移知光化军乾德县。康定元年,召还,复馆阁校勘,与修《崇文总目》。庆历元年,迁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二年,通判滑州。三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召还,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以龙图阁直学士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五年,新政失败,降知滁州。居二年,徙知扬﹑颍二州。皇祐二年,改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至和元年,入京,留修《唐书》,迁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嘉祐元年,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排抑太学体,取苏轼兄弟﹑曾巩等人及第,遂变场屋之习。三年,权知开封府。五年,新修《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为枢密副使。六年,擢参知政事。英宗登极,迁户部侍郎。治平初,转吏部侍郎。四年,出知亳州。熙宁元年,改知青州。与王安石所行新法不协,三年,授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辞不就,移知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居颍州。五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末五代文学,骈俪之风占据主流。宋初以杨亿为代表的西崑体又风靡一时,在欧阳修之前,柳开﹑王禹偁等古文家都奋起反对五代文弊,而成效不著。及至欧阳修出,大力倡导古文,遂使古文蔚然兴盛。欧阳修对古文理论有较全面的阐述。他继承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首先强调文以“道”为主,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同时,他也不忽视“文”的作用,谓“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他称尹洙“为文章,简而有法”(《尹师鲁墓志铭》),但他也不赞成苟简灭裂,强调文章要流畅自然,在与门生徐无党书中云:“少去其繁,则峻洁矣,然不必勉强,勉强简节之,则不流畅,须待自然之至。”(《与渑池徐宰书》)欧阳修继承韩愈以来的古文传统,大力倡率古文,他指摘时文“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与荆南乐秀才书》),但是他也并非一概反对骈俪,认为“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论尹师鲁墓志》)。欧阳修对那种务求险怪奇涩的所谓“太学体”也坚决摒斥,嘉祐二年知贡举,就对那些务为险怪之语的应试者一律罢黜,而造语平澹﹑议论中理者则预奏名,正是由于他的奖率提携,苏轼等杰出人才方能崭露头角,从而“文格终以复古”(韩琦《欧阳文忠公墓志铭》)。欧阳修的文学创作成就卓著,可谓诸体皆佳,苏轼曾评论说:“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六一居士集叙》),对其推崇备至。他的文学创作成就首推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绘得生动形象,行文转折跌宕,气象悲壮,成为传颂千古的名篇。议论文逻辑周密,说理透彻,义正辞严,而无剑拔弩张之态,如《朋党论》﹑《纵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议论文中的佳作。《与高司谏书》实际是一篇驳论散文,与欧阳修其他议论文章风格不同,沈德潜以为“棱角峭厉,略无委曲,愤激于中,有不能遏抑者”(《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一一)。欧阳修的记叙﹑传记散文,大都以行文婉转﹑感情真挚而著称,苏洵谓其“纡馀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如《醉翁亭记》连用二十馀个“也”字结句,表现出一种“纡徐不迫之态”(《梁溪漫志》卷六)。其馀如《王彦章画像记》﹑《有美堂记》﹑《相州昼锦堂记》﹑《岘山亭记》﹑《泷岗阡表》诸篇,都是这类散文的名篇。其诗歌成就不如散文,但也有转变一代诗风之功。刘克庄称:“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杨(亿)﹑刘(筠)则又专为崑体,……苏(舜钦)﹑梅(尧臣)二子稍变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江西诗派序》)欧阳修写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的诗,其《答杨子静祈雨长句》﹑《食糟民》﹑《送朱职方提举运盐》诸篇都是这类诗作。欧阳修非常重视个人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制约,对韩愈“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辞易好”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明确提出“诗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认为遭时得志之士,“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者焉”;“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薛简肃公文集序》)。以欧阳修自己的创作而论,他的诗正是以处逆境时为工,如《戏答元珍》﹑《啼鸟》﹑《画眉鸟》﹑《丰乐亭游春》等诗篇均作于被贬谪时;而《哭漫卿》﹑《重读徂徕集》﹑《沧浪亭》﹑《哭圣俞》等诗,则为其穷蹇不遇的友人鸣不平。欧阳修诗歌在艺术风格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刘攽称“欧贵韩(愈)而不悦子美”(《中山诗话》)。其《菱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诗,都具有韩诗想像奇异的特征。而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表现于欧阳修诗中,则成为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后来的宋代诗人又进而发展了这一倾向。此外,欧阳修的诗歌还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元刘壎称其诗“实备众体,有甚似韦苏州者,有甚似杜少陵者,有甚似《选》体者,有甚似王建﹑李贺者,有富丽者,有奇纵者,有清俊者,有雄健苍劲者,有平淡纯雅者”(《隐居通议》卷五)。所作《庐山高》诗气象雄奇,尝自诩“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三引《石林诗话》)。一些写景抒情诗作,如《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黄溪夜泊》﹑《春日西湖寄谢法曹》等篇,则清新秀美,淡雅有味。欧阳修还撰写了《六一诗话》,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以随笔的形式评论诗歌,开创了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新形式。欧阳修擅长作词,其词基本上沿袭《花间集》的风格。他有一部分词,描写恋情相思,写得回肠荡气,缠绵悱恻,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诸词。其艳情词中也不排除有一些庸俗之作,如《望江南》(江南柳),以致被人附会为写其与外甥女的暧昧关系。另有一部分词描写自然风光和乡村景物,如咏十二月景物的《渔家傲》词十二首﹑咏颍州西湖景物的《采桑子》十首,深受民歌影响,语言清新恬静,极富情韵,已与《花间集》的浓艳词风迥异。《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等句,着力渲染春光的旖旎,抒写别情的深挚,历来为人们所称颂。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以外,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方面均有显著成就。其著述甚丰,尝奉诏撰《唐书》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自著《五代史》七十四卷﹑《易童子问》三卷﹑《诗本义》十四卷﹑《居士集》五十卷﹑《归荣集》一卷﹑《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奏议》十一卷﹑《四六集》七卷﹑《集古录跋尾》十卷﹑《杂著》十九卷(韩琦《欧阳公墓志铭》)。至南宋初年,即有合刻《六一居士全集》一百五十卷﹑《六一居士别集》二十卷(《通志·艺文略》八)。绍熙年间,周必大聘请曾三异等编次校勘,编为《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至此即成为定本(周必大《欧阳文忠公集跋》)。现存文集有:《居士集》五十卷,存宋绍兴衢州刊本﹑明洪武六年刊本﹑嘉靖二十二年李冕刊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存宋刊本(残卷)﹑明天顺六年刊本﹑明正德七年刊本﹑明朝鲜国刊本﹑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等。文集重要选本有南宋乾道间陈亮编《欧阳文忠公文粹》二十卷﹑明郭云鹏编《遗粹》十卷,今存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四库全书》本。词集有南宋罗泌编《六一词》三卷(《六一词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署作一卷),今存宋刊本(缪荃孙跋)﹑毛晋汲古阁刊本﹑明抄本﹑《四库全书》本。今人整理本有中华书局2001年版李逸安校点《欧阳修全集》。《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近百首。《全宋诗》卷二八二至三○三录其诗二十二卷。《全宋文》卷六六三至七六三收其文一百零一卷。事迹见韩琦《欧阳公墓志铭》(《安阳集》卷五○)﹑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栾城后集》卷二三)﹑《宋史》卷三一九本传。宋胡柯﹑清杨希闵分别编有《欧阳文忠公年谱》。(棘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