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亚子 |
释义 | 柳亚子 (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改名人权,字亚庐;又改名弃疾,字亚子;再改为亚子,名号归一。笔名青兕﹑唐隐之等。江苏吴江(今吴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中国教育会。次年入爱国学社求学。三十年,入国学保存会。三十二年,入同盟会与光复会,创办《复报》,与《民报》相呼应。宣统元年(1909),与陈去病﹑高旭创建南社,任书记员,以文学倡言反清革命。1912年一度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旋辞职为《天铎报》主笔。1914年当选为南社主任,兼任会计与书记。1923年在家乡创办《新黎里》月刊,称“自法兰西大革命成,而世界之局一变;自俄罗斯大革命成,而世界之局又一变矣”,同年10月,与邵力子。叶楚伧﹑陈望道等组织新南社,任社长,称“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新南社成立布告》)。次年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任中央监察委员,江苏省党部常委兼宣传部长,坚持奉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亡命日本。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皖南事变”后,与宋庆龄﹑何香凝发表宣言,谴责国民党,拒绝出席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被开除党籍。1946年和谭平山等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和李济深等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常务委员兼秘书长。1949年,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其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1958年病逝。 柳亚子少年时期曾作“香奁体”诗。二十世纪初,受“诗界革命”影响,遂弃“香奁体”而崇拜梁启超与龚自珍,提倡戏剧改革。南社成立后,对内批评宋诗派,对外批判王闿运﹑樊增祥﹑易顺鼎,提倡以唐音发为革命之诗文。五四运动前一度主张旧形式新内容的诗歌。五四运动后支持新文化运动。常对新文学表示礼赞,并以不能写作新诗为憾。诗作很多。毛泽东称其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致柳亚子》)。郭沫若称其“有热烈的感情,豪华的才气,卓越的器识。他的精神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柳亚子诗词选·序》)。著有《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集》﹑《南社纪略》﹑《南明史纲》﹑《苏曼殊研究》等,汇编为《柳亚子文集》。生平事迹见柳无忌《柳亚子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等。(赵慎修)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