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熹 |
释义 |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徙居建阳崇安(今福建武夷山),晚年徙居考亭,学者称考亭先生,松子。绍兴十八年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历四考罢归。二十八年,监潭州南岳庙。孝宗即位,上封事反对议和。隆兴元年被召见,进言主讲学与恢复。除武学博士。乾道初,以时相主和,请祠以归。三年,差充枢密院编修官,力辞。丁母忧,屡辞召命。淳熙元年,主管台州崇道观。二年,偕吕祖谦至信州,与陆九渊兄弟会于鹅湖寺。五年,史浩荐知南康军,屡辞不许,次年赴任。修复白鹿洞书院,立学规,教诸生。除江西提举待次,以荒政修举除直秘阁。八年,以浙东大饥,改浙东提举,单车就道,救荒革弊,兴置社仓。九年,累章按劾台州守唐仲友,唐为丞相王淮姻家,狱已具而得释,愤而请祠。十年,差主管台州崇道观。十四年,起为江西提刑。次年,王淮罢相,力疾入奏,升兵部郎官,以足疾请祠。光宗即位,除江东转运副使,改知漳州。绍熙二年,奉祠归建阳。五年,起为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修复岳麓书院,四方学者毕至。宁宗即位,召为焕章阁待制﹑侍讲,以忤韩侂胄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元年,赵汝愚罢相,侂胄专权,草谏稿不进,自号遁翁。二年,监察御史史继祖劾其伪学欺人,落职罢祠而归。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追谥文,绍定三年,封徽国公。淳祐元年,从祀孔庙。元惠宗至正二十二年,改封齐国公。朱熹早年师从刘子翚﹑李侗等,远绍孔﹑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程颐﹑周敦颐等人的学说,融通佛﹑道,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构建了庞大的哲学体系,历宋元明清,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影响波及朝鲜﹑日本,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生平任地方官九年,在朝任职仅四十天,主要精力倾注于讲学与著述,从学者达五百馀人,著述数十种,在文献整理﹑校雠﹑训诂﹑音韵以及史学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在文学观念上,他以理学为本,文为末,认为“今人不去讲义理,只去学诗文,已落第二义”,提出“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的文学本体论(《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他又从“理一分殊”的观点出发,肯定文学艺术的特殊性,认为:“文字到欧﹑苏,道理到二程,方是畅。荆公文暗,东坡文字明快,老苏文雄浑,尽有好处。如欧公﹑曾南丰﹑韩昌黎之文,岂可不看?”论诗重言“志”,强调质朴自然,所谓“大意出乎学问以明理,则自然发为好文章,诗亦然。”在谈诗论文的言辞中,不乏精到见解,后人辑为《晦庵先生诗话》(明抄本)﹑《朱文公游艺至论》(明嘉靖﹑清康熙刻本),明杨士奇谓“自汉以下言诗莫深于朱子”(《胡延平诗序》)。其诗文创作也有较高成就,王应麟称其诗“为中兴冠冕”(《题兰皋集后》),清朱彝尊称“南宋之文,惟朱元晦以穷理尽性之学出之,故其文在诸家中最醇”(《与李武曾论文书》),因此被奉为南宋大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其诗受朱松和刘子翚熏陶,旨在明理言志,在道学家中,尤为人称赏,代表作如《斋居感兴》二十首,被誉为“诗之最精者,真所谓自然之奇宝”(王柏《朱子诗选跋》)。尤以古体见长,方回称其“律体清劲,近陈无己,古体高远,不减建安”(《婺源黄山中吟卷序》)。明吴讷称“其五言古体冲远古澹,实宗《风》《雅》而出入汉﹑魏﹑陶﹑韦之间”(《晦庵先生五言诗钞序》),如《赋水仙花》﹑《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卧龙庵武侯祠》﹑《对雨》诸作,古朴自然,气象雍容。律诗如《拜张魏公墓下》则慷慨激昂,“诗中有史”(《朱子可闻诗集》卷一)。七绝中如《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武夷櫂歌十首》等作,融情于景,清丽动人。而《春日》﹑《观书有感》二首﹑《分水铺壁间读赵仲缜留题二十字戏续其后》﹑《偶题》三首等说理之作,引喻巧妙,有理趣而无理障(陈仅《竹林答问》)。其文师法曾巩(《隐居通议》卷一四),《诗集传序》﹑《李忠定公奏稿后序》﹑《仁说》﹑《庚子应诏封事》﹑《戊申封事》﹑《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与刘共父书》﹑《上宰相书》等篇,结构严密,说理透彻,有“弟畜子固(曾巩),兄事退之(韩愈)”之评(《古文眉诠》卷七七);《桂林虞帝庙乐歌》等赋,得益于《楚辞》,以“文法高妙,语意无穷”见称(《黄氏日钞》卷三四);《江陵府曲江楼记》﹑《名堂室记》等文,也以“义理之文”﹑“无道学气”为文选家所重。朱熹不以词见长,有词十九首,多“道学气”(《草堂诗馀》别集卷一沈际飞评)。所赋回文词,号称“胜场”,如《水调歌头》(江水浸云影),以“气骨豪迈”﹑“音韵谐和”著称(《历代词话》卷七引《读书续录》),陈廷焯谓:“笔意颇近坡仙。”(《词则·放歌集》卷二)其著述影响较大者,有《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八卷﹑《诗集传》二十卷﹑《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名臣言行录》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楚辞集注》八卷﹑《昌黎先生集考异》十卷等。后人所辑《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以口语化文体评经论道,涉及面很广,为研究古代哲学﹑文学﹑语言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有明成化九年刊本﹑《四库全书》本﹑1986年中华书局校点本。朱熹文集在生前即已刊行,现存最早为淳熙末所刊《晦庵先生文集》前集二十一卷﹑后集十八卷(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又有宁宗时刻本《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咸淳元年建安书院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刻本﹑1996年四川教育出版社校点本《朱熹集》。此外有明正德十六年刻《晦庵先生朱子诗集》十三卷﹑清康熙间洪力行编《朱子可闻诗集》五卷﹑明唐顺之选辑《朱文公全集》十五卷﹑吴讷选《晦庵文抄》六卷等。另《晦庵词》一卷,收入《宋元名家词》。《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二十首。《全宋诗》卷二三八三至二三九四录其诗十二卷。《全宋文》卷五四二八至五六九○收其文二百六十三卷。事迹见黄榦《朝奉大夫华文阁待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勉斋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二九本传。宋李方子﹑清王懋竑等编有《朱子年谱》。(吴洪泽)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